“怒潮日夜自相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怒潮日夜自相撞”全詩
揚州昨夜軍書至,說道淮安未肯降。
分類:
作者簡介(汪元量)
汪元量(1241~1317年后)南宋末詩人、詞人、宮廷琴師。字大有,號水云,亦自號水云子、楚狂、江南倦客,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琳第三子。度宗時以善琴供奉宮掖。恭宗德祐二年(1276)臨安陷,隨三宮入燕。嘗謁文天祥于獄中。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出家為道士,獲南歸,次年抵錢塘。后往來江西、湖北、四川等地,終老湖山。詩多紀國亡前后事,時人比之杜甫,有“詩史”之目,有《水云集》、《湖山類稿》。
《湖州歌九十八首》汪元量 翻譯、賞析和詩意
《湖州歌九十八首》是宋代詩人汪元量的作品。這首詩以描寫湖州地區的戰亂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戰亂的痛惜和對祖國統一的期望。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湖州歌九十八首》的中文譯文如下:
一半淮江半浙江,
怒潮日夜自相撞。
揚州昨夜軍書至,
說道淮安未肯降。
這首詩描述了淮江與浙江的交界處,怒潮日夜沖擊著彼此。揚州的軍書昨夜送到,說淮安城尚未愿意投降。
這首詩所表達的詩意是描繪戰亂時期湖州地區的景象。淮江和浙江象征著兩個戰爭勢力的對峙,怒潮的相撞反映了戰爭的殘酷和破壞。揚州軍書的到來說明了戰況的緊張和湖州地區的不安定。而淮安城的拒絕投降則彰顯了人民的堅韌和抵抗力量。
這首詩的賞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描繪自然景象:詩中通過描繪淮江和浙江的相撞景象,以及怒潮的日夜沖擊,展現了戰亂時期的動蕩和惡劣環境。這種自然景象的描繪增強了讀者對戰亂的感受,使整首詩充滿了動感和緊張氛圍。
2. 反映戰亂的殘酷:詩中的怒潮相撞和城市不肯降服的描寫,表現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傷害和痛苦。作者通過揭示戰亂的殘酷性,表達了對戰爭的痛惜和對和平的向往。
3. 表現人民的抵抗精神:詩中淮安城不肯降服的情節,展示了人民的抵抗和堅韌精神。盡管戰爭使人們身處困境,但他們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尊嚴和自由意志,不屈服于敵人的壓力。這種抵抗精神在詩中得到了贊美和肯定。
總的來說,《湖州歌九十八首》通過對戰亂時期湖州地區景象的描繪,表達了對戰爭的痛惜和對和平的向往,同時贊美了人民的抵抗精神。這首詩通過自然景象的描繪和情節的敘述,將讀者帶入了動蕩的戰亂時期,使人們對歷史的悲壯和人民的堅韌有了更深的體驗。
“怒潮日夜自相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ú zhōu gē jiǔ shí bā shǒu
湖州歌九十八首
yī bàn huái jiāng bàn zhè jiāng, nù cháo rì yè zì xiāng zhuàng.
一半淮江半浙江,怒潮日夜自相撞。
yáng zhōu zuó yè jūn shū zhì, shuō dào huái ān wèi kěn jiàng.
揚州昨夜軍書至,說道淮安未肯降。
“怒潮日夜自相撞”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
韻腳:(平韻) 上平三江 (仄韻) 去聲三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