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斜鄰笛盡”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月斜鄰笛盡”全詩
月斜鄰笛盡,車馬出山陽。
分類:
作者簡介(李端)

李端(約743-782?),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少居廬山,師詩僧皎然。大歷五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歷十才子之一,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輕,但詩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他的名篇《聽箏》入選《唐詩三百首》。
《哭苗垂(一作過故友墓)》李端 翻譯、賞析和詩意
《哭苗垂(一作過故友墓)》是唐代李端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舊友無由見,孤墳草欲長。
月斜鄰笛盡,車馬出山陽。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在墓前哭泣的情感。詩人無法再與故友相見,只能在孤墳前痛哭。孤墳荒蕪,草木長得茂盛,象征著時光的流逝和友情的消逝。月亮斜掛在天空中,鄰居吹奏的笛子聲漸漸消失,車馬走出山陽,揭示了詩人與故友的時光已經過去,他們已經分別的殘酷現實。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富有意境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故友的思念和無奈。詩中的景象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孤墳長滿了草,暗示著故友已經離開人世,時光已經過去,只留下了一片凄涼的墓地。月亮斜掛的景象和笛子聲消失的描寫,使人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孤獨和無助。車馬走出山陽,象征著時光的流轉和人事的變遷,詩人意識到與故友的再見已經成為不可能的事實。
整首詩情感凄涼,通過對墓地景象和自然環境的描寫,傳達了詩人對逝去友情的傷感和無法挽回的遺憾。這首詩以簡潔而準確的語言表達了深沉的情感,給人以思考和共鳴的空間,展現了唐代詩人對友情和時光流逝的獨特感悟。
“月斜鄰笛盡”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kū miáo chuí yī zuò guò gù yǒu mù
哭苗垂(一作過故友墓)
jiù yǒu wú yóu jiàn, gū fén cǎo yù zhǎng.
舊友無由見,孤墳草欲長。
yuè xié lín dí jǐn, chē mǎ chū shān yáng.
月斜鄰笛盡,車馬出山陽。
“月斜鄰笛盡”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一軫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