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遙指過山西”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野人遙指過山西”全詩
由來石室非仙窟,漫向云中覓舊蹊。
分類:
作者簡介(王之道)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彥猷,廬州濡須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歲。善文,明白曉暢,詩亦真樸有致。為人慷慨有氣節。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與兄之義弟之深同登進士第。對策極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調歷陽丞。紹興和議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陳辱國非便。大忤秦檜意,謫監南雄鹽稅。坐是淪廢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轉運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庫總目》相山詞一卷,《文獻通考》傳于世。
《游毛公洞六首》王之道 翻譯、賞析和詩意
《游毛公洞六首》是宋代王之道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繪了詩人游歷毛公洞的情景,表達了對桃源之路的向往和對古老蹊徑的追尋。
詩詞的中文譯文:
須信桃源路易迷,
野人遙指過山西。
由來石室非仙窟,
漫向云中覓舊蹊。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游毛公洞為背景,通過描繪游歷的景色和場景,表達了人們對于理想鄉村桃源的向往之情。第一句“須信桃源路易迷”,表明桃源之路的迷離和不易尋覓,暗示了詩人在追尋理想世界時的困惑和迷茫。第二句“野人遙指過山西”,通過“野人”指引的形象,強調了遠方桃源所在的山西地區,進一步加深了追尋桃源的艱難與遙遠。第三句“由來石室非仙窟”,表明毛公洞并非真正的仙境,而是一個普通的石室,揭示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差距。最后一句“漫向云中覓舊蹊”,意味著詩人在云中尋找古老的小徑,體現了對傳統文化和歷史的追溯和探索。
整首詩詞通過對桃源之路的描述和對毛公洞的觸景生情,表達了對理想鄉村的向往和對遠古蹊徑的追尋。詩人以自然景色和傳統文化的元素展現了內心的情感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時也透露出對現實世界的不滿和對逐夢之路的堅持。這首詩詞既描繪了具體的自然景色和地理位置,又折射出人們對于心靈凈土的渴望,具有濃郁的禪意和哲思。
“野人遙指過山西”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óu máo gōng dòng liù shǒu
游毛公洞六首
xū xìn táo yuán lù yì mí, yě rén yáo zhǐ guò shān xī.
須信桃源路易迷,野人遙指過山西。
yóu lái shí shì fēi xiān kū, màn xiàng yún zhōng mì jiù qī.
由來石室非仙窟,漫向云中覓舊蹊。
“野人遙指過山西”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八齊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