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嘯詠不知紅日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嘯詠不知紅日下”全詩
嘯詠不知紅日下,九華何處望中昏。
分類:
作者簡介(王之道)

公元一〇九三年至一一六九年字彥猷,廬州濡須人。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卒于孝宗乾道五年,年七十七歲。善文,明白曉暢,詩亦真樸有致。為人慷慨有氣節。宣和六年,(公元一一二四年)與兄之義弟之深同登進士第。對策極言燕云用兵之非,以切直抑制下列。調歷陽丞。紹興和議初成,之道方通判滁州,力陳辱國非便。大忤秦檜意,謫監南雄鹽稅。坐是淪廢者二十年。后累官湖南轉運判官,以朝奉大夫致仕。之道著有相山集三十卷,《四庫總目》相山詞一卷,《文獻通考》傳于世。
《和秦壽之銅陵江上二首》王之道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秦壽之銅陵江上二首》是宋代詩人王之道創作的詩詞作品。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煙霧消散,遠水分開帆影,
樹木凋零,稀疏林中顯斧痕。
高聲詠唱不知紅日已落下,
九華之山在何處,夕陽將至昏朦。
詩意:
這首詩以銅陵江為背景,描繪了江上的景色和氛圍。煙霧消散,水面寬闊,帆影分開,表現出江水的廣袤和遠大。樹木凋零,林間稀疏,顯示出斧痕,展示了人類對自然的干預和破壞。詩人高聲歌唱,卻不知道太陽已經落下,紅日已經隱沒。最后,詩人追問九華山在何方,暗示著詩人的思緒向往未知的彼岸,對未來的迷茫和探索。
賞析:
這首詩詞以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描繪了江水和自然景觀的變化,同時表達了詩人對于時光流逝和未知未來的思考。煙霧消散、遠水分帆影的描繪,展示了江水的遼闊和開闊,給人一種寬廣無邊的感覺。樹木凋零、斧痕顯現,呈現了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和痕跡,引發人們對環境保護和自然平衡的思考。詩人不知紅日已落下,唱著歌卻沒有察覺時間的流逝,暗示了人們在繁忙的生活中往往忽略了時間的流轉和珍貴的瞬間。最后的九華何處望中昏,表達了詩人對未知未來的探索和向往,九華山作為神秘的象征,象征著未知的彼岸和詩人的追求。
整首詩詞通過對江水、自然景觀和時間的描繪,以及對未知未來的思考,營造出一種意境和情感,引發讀者對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詩人以簡練而深沉的語言,表達了對于環境、時間和未來的思考,展示了對自然和人生的獨特見解。這首詩詞以其獨特的意境和深刻的思考,給人以啟示和思考的空間。
“嘯詠不知紅日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qín shòu zhī tóng líng jiāng shàng èr shǒu
和秦壽之銅陵江上二首
yān xiāo yuǎn shuǐ fèn fān yǐng, mù luò shū lín chū fǔ hén.
煙銷遠水分帆影,木落疏林出斧痕。
xiào yǒng bù zhī hóng rì xià, jiǔ huá hé chǔ wàng zhōng hūn.
嘯詠不知紅日下,九華何處望中昏。
“嘯詠不知紅日下”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一馬 (仄韻) 去聲二十二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