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教灌頂作清涼”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故教灌頂作清涼”全詩
豈為炎荒多熱惱,故教灌頂作清涼。
分類:
作者簡介(朱翌)

朱翌(1097—1167)字新仲,號潛山居士、省事老人。舒州(今安徽潛山)人,卜居四明鄞縣(今屬浙江)。紹興八年(1138),除秘書省正字,遷校書郎、兼實錄院檢討官、祠部員外郎、秘書少監、起居舍人。十一年,為中書舍人。秦檜惡他不附己,謫居韶州十九年。檜死,充秘閣修撰,出知宣州、平江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勝景,游覽殆。
《延祥寺手植竹有甘露》朱翌 翻譯、賞析和詩意
《延祥寺手植竹有甘露》是宋代朱翌所寫的一首詩詞。本詩描述了延祥寺中的竹子受到天降甘露的滋潤,并表達了竹子清涼解暑的功效。
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穰穰天酒被修篁,
的皪枝間日射光。
豈為炎荒多熱惱,
故教灌頂作清涼。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在延祥寺中生長的竹子,展示了它們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出耀眼的光芒。詩人提出了一個問題:竹子為什么擁有這樣的光輝,為什么在炎熱的夏季能夠帶來清涼?
詩中的竹子被比喻為"修篁",篁是一種高大的竹子,代表著高尚和純潔。"穰穰天酒"則表達了竹子受到天降甘露的豐盈滋潤,使其更加茂盛。
詩人通過反問的方式,表達了對炎熱夏季的厭倦和不滿。他提出了一個疑問,炎熱的天氣是否會給人們帶來困擾和煩惱。而竹子,作為一種清涼的象征,給人們帶來了清爽和舒適的感受。
整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對炎熱夏季的反思,并通過竹子的形象傳達了清涼和舒適的意境。它展示了作者對自然界中清涼的向往,也讓人們對竹子產生了一種美好的聯想,體味到了在炎熱夏季尋求清涼的愿望。
“故教灌頂作清涼”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án xiáng sì shǒu zhí zhú yǒu gān lù
延祥寺手植竹有甘露
rǎng rǎng tiān jiǔ bèi xiū huáng, de lì zhī jiàn rì shè guāng.
穰穰天酒被修篁,的皪枝間日射光。
qǐ wèi yán huāng duō rè nǎo, gù jiào guàn dǐng zuò qīng liáng.
豈為炎荒多熱惱,故教灌頂作清涼。
“故教灌頂作清涼”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