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服無慍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敝服無慍色”全詩
中有抱膝人,疏糲不充食。
榮華過浮埃,敝服無慍色。
獻玉鄙卞和,扣角羞寧戚。
天潢不垂云,中夜起嘆息。
分類: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詠史(二十一首)》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詠史(二十一首)》是明代劉基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一個貧窮而不幸的時代背景,同時表達了詩人對這種現實的感慨和悲嘆。
詩詞中的“蓽門翳蓬蒿,窮巷絕馬跡”描繪了人們生活在貧瘠的環境中,草木蔓延,街巷荒涼,這種荒蕪景象反映了社會的困頓和衰落。
詩中出現的“抱膝人,疏糲不充食”表達了人們生活貧困,衣食不足的艱難處境。他們身穿破舊衣裳,沒有豐盛的飯食,生活質量低下。
“榮華過浮埃,敝服無慍色”表明人們即使過去曾有過一些榮華富貴,但現在已經蕩然無存,他們依然堅守著自己的尊嚴,不因貧窮而低頭。
接著,詩詞中提到“獻玉鄙卞和,扣角羞寧戚”,這是對古代傳說中的人物的提及。這些人物在貧寒之中依然保持了高尚的品德和節操,他們不愿以卑微的身份去迎合權貴,表達了詩人對這種高潔的敬仰和羞愧。
“天潢不垂云,中夜起嘆息”則是詩人在夜晚仰望天空時的感嘆。天空晴朗,沒有一絲云翳,詩人在這樣的環境下感到無限的悲涼和無奈,他對時代的困頓和社會的不公深感憂傷。
這首詩以簡練的語言,通過描繪貧困的生活和對美好過去的回憶,表達了詩人對當時社會困境的感嘆和無奈。同時,通過提及高尚的人物形象,詩人表達了對高尚品德的敬仰與向往。整首詩抒發了詩人對社會不公和困苦生活的關切,以及對美好生活和高尚品德的渴望。
“敝服無慍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ǒng shǐ èr shí yī shǒu
詠史(二十一首)
bì mén yì péng hāo, qióng xiàng jué mǎ jī.
蓽門翳蓬蒿,窮巷絕馬跡。
zhōng yǒu bào xī rén, shū lì bù chōng shí.
中有抱膝人,疏糲不充食。
róng huá guò fú āi, bì fú wú yùn sè.
榮華過浮埃,敝服無慍色。
xiàn yù bǐ biàn hé, kòu jiǎo xiū níng qī.
獻玉鄙卞和,扣角羞寧戚。
tiān huáng bù chuí yún, zhōng yè qǐ tàn xī.
天潢不垂云,中夜起嘆息。
“敝服無慍色”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三職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