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乃隔簾聽”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況乃隔簾聽”全詩
坐中腸亦斷,況乃隔簾聽。
分類: 隔簾聽
作者簡介(楊基)
楊基(1326~1378)元末明初詩人。字孟載,號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樂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吳中(今浙江湖州),“吳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張士誠幕府,為丞相府記室,后辭去。明初為滎陽知縣,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讒奪官,罰服勞役。死于工所。楊基詩風清俊纖巧,其中五言律詩《岳陽樓》境界開闊,時人稱楊基為“五言射雕手”。少時曾著《論鑒》十萬余言。又于楊維楨席上賦《鐵笛》詩,當時維楨已成名流,對楊基倍加稱賞:“吾意詩境荒矣,今當讓子一頭地。”楊基與高啟、張羽、徐賁為詩友,時人稱為“吳中四杰”。
《隔簾聽歌》楊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隔簾聽歌》是明代詩人楊基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低處最多情,聲遲拍轉停。
坐中腸亦斷,況乃隔簾聽。
詩意:
這首詩詞通過描寫隔簾聽歌的情景,抒發了詩人內心的情感和思緒。詩人坐在低處,傾聽歌聲,感受到了深深的情感。歌聲遲緩起伏,仿佛在訴說著某種動人的故事。詩人的內心也因此而受到觸動,情緒如弦斷般悲涼。然而,詩人處在隔離的狀態,無法直接與歌聲的主人交流,這使得他的思緒更加紛亂。
賞析:
《隔簾聽歌》以簡潔而深刻的語言描繪了一個具有強烈感受力的場景。詩人通過低坐而聽歌,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讓讀者仿佛也置身于詩人的角色之中。在詩中,歌聲的特點被生動地表達出來,聲音的緩慢和轉變使得整個情境更加真實而有張力。這種對聲音的描寫,不僅反映了詩人對音樂的敏感和對美的追求,也傳遞了一種無法言表的內心情感。
詩人在描寫中融入了自己的情感,通過“坐中腸亦斷”這句話,表達了他內心的痛苦和困惑。他或許渴望能與歌聲的主人有更近的距離,親身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故事,但隔簾的存在使得這種渴望變得遙不可及。這種隔離和無法實現的愿望,進一步加深了詩詞中的情感,并給讀者帶來一種思考和共鳴的空間。
總的來說,《隔簾聽歌》以短小精悍的語言,通過對環境、聲音和情感的描繪,營造出了一種深沉而悲涼的情緒氛圍。詩人通過這種隔離的境遇,讓讀者思考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和溝通的障礙,引發了對于內心情感的共鳴和思考。
“況乃隔簾聽”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é lián tīng gē
隔簾聽歌
dī chù zuì duō qíng, shēng chí pāi zhuǎn tíng.
低處最多情,聲遲拍轉停。
zuò zhōng cháng yì duàn, kuàng nǎi gé lián tīng.
坐中腸亦斷,況乃隔簾聽。
“況乃隔簾聽”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九青 (仄韻) 去聲二十五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