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似禹湯年”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似禹湯年”全詩
玉書纏命子,金鼎已成仙。
華渚星猶爛,昭陵柏未圓,空余罪已詔,不似禹湯年。
分類:
作者簡介(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學家。祖籍成都華陽,幼時隨叔父遷居舒州(今安徽省潛山縣)。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王珪進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揚州,召直集賢院。歷官知制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等。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拜參知政事。熙寧九年(1076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元豐五年(1082年),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元豐六年(1083年),封郇國公。哲宗即位,封岐國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贈太師,謚文恭。王珪歷仕三朝,典內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冊,多出其手。自執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時稱“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庫全書》輯有《華陽集》四十卷。
《英宗皇帝挽詞五首》王珪 翻譯、賞析和詩意
《英宗皇帝挽詞五首》是宋代王珪創作的一組詩詞。以下是對這組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的中文譯文:
欲問俞跗術,
秦亡世少傳。
玉書纏命子,
金鼎已成仙。
華渚星猶爛,
昭陵柏未圓,
空余罪已詔,
不似禹湯年。
詩意和賞析:
這組詩詞表達了對英宗皇帝的悼念之情,同時也反映了時代的滄桑和王珪對歷史的思考。
詩的開頭兩句表達了一種追問和思索的情緒。"欲問俞跗術,秦亡世少傳"。"俞跗術"指的是古代傳說中的醫師俞跗,他的醫術高明卻未能傳承,與之相對照的是秦朝的衰亡,以及此后醫術世代相傳的缺失。這里王珪借古喻今,抒發了對時代變遷的疑問和憂慮。
接下來的兩句"玉書纏命子,金鼎已成仙",表達了對英宗皇帝的悼念和贊頌。"玉書"和"金鼎"象征皇權和尊貴,"纏命子"指的是英宗皇帝被囚禁和剝奪自由的命運,"已成仙"意味著英宗皇帝已經去世并升仙。這兩句詩揭示了權力的虛妄和皇帝的無奈,同時表達了對英宗皇帝的敬愛和懷念之情。
接下來的兩句"華渚星猶爛,昭陵柏未圓"通過景物的描寫展現了時光流轉和人事易變的主題。"華渚星猶爛"指的是美麗的華渚星仍然照耀著,暗示了時間的延續和世事的變遷。"昭陵柏未圓"則意味著皇帝陵墓的草木仍未完全茂盛,暗示了英宗皇帝逝去后國家未能完全恢復和重建。
最后兩句"空余罪已詔,不似禹湯年"表達了對英宗皇帝的辯護和無奈。"空余罪已詔"指的是皇帝的罪行已經被宣判,但王珪認為這些罪行無法與古代的偉大君主禹、湯相提并論。這里王珪通過對過去的回溯和對當下的反思,表達了對歷史的思考和對英宗皇帝的獨特評價。
總的來說,這組詩詞以王珪獨特的視角和思考展現了對英宗皇帝的哀悼和敬意,同時也借此抒發了對時代變遷和歷史滄桑的思考和憂慮。通過景物的描寫和對古代君主的對比,詩詞顯露出一種對過去偉大時代的追憶和對現實的無奈。
“不似禹湯年”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īng zōng huáng dì wǎn cí wǔ shǒu
英宗皇帝挽詞五首
yù wèn yú fū shù, qín wáng shì shǎo chuán.
欲問俞跗術,秦亡世少傳。
yù shū chán mìng zi, jīn dǐng yǐ chéng xiān.
玉書纏命子,金鼎已成仙。
huá zhǔ xīng yóu làn, zhāo líng bǎi wèi yuán,
華渚星猶爛,昭陵柏未圓,
kòng yú zuì yǐ zhào, bù shì yǔ tāng nián.
空余罪已詔,不似禹湯年。
“不似禹湯年”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