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茲天慶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從茲天慶節”全詩
徽名方鏤玉,顧命忽陳戈。
風露翻金鐸,塵埃滿畫鼉。
從茲天慶節,萬壽復誰歌。
分類:
作者簡介(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學家。祖籍成都華陽,幼時隨叔父遷居舒州(今安徽省潛山縣)。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王珪進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揚州,召直集賢院。歷官知制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等。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拜參知政事。熙寧九年(1076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元豐五年(1082年),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元豐六年(1083年),封郇國公。哲宗即位,封岐國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贈太師,謚文恭。王珪歷仕三朝,典內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冊,多出其手。自執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時稱“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庫全書》輯有《華陽集》四十卷。
《英宗皇帝挽詞五首》王珪 翻譯、賞析和詩意
《英宗皇帝挽詞五首》是宋代王珪所作的一組詩詞。以下是對這組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第一首:
五載臨朝淺,
群生受福多。
徽名方鏤玉,
顧命忽陳戈。
譯文:
五年間,剛剛登基執政,
百姓得享福多多。
徽號才刻在玉佩上,
顧命卻突然陳戈。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英宗皇帝登基后的短暫統治。他剛開始掌握朝政,百姓們享受到了許多福利。然而,正當他的威名還未被深深鏤刻在玉佩上時,突然陳戈,表示他被迫離開了政治舞臺。
第二首:
風露翻金鐸,
塵埃滿畫鼉。
從茲天慶節,
萬壽復誰歌。
譯文:
風雨搖晃著金鈴,
塵土彌漫在畫鼉上。
從此以后的天慶節,
萬壽再由誰來歌頌?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英宗皇帝被迫離開政治舞臺后的感慨。風雨搖晃著金鈴,象征著動蕩和不安。塵土彌漫在畫鼉上,畫鼉是一種古代的樂器,表示國家的安危動蕩。詩人感嘆自己被逐出朝廷后,天慶節的歡慶將不再由他來領導,萬壽的祝福也不再由他來歌頌。
第三首:
陳跡惟書表,
恩澤可陳科。
萬方來朝賀,
群后哭陳諾。
譯文:
陳述的痕跡只能寫在奏章上,
恩澤可以陳述科舉成績。
萬方的人們前來朝賀,
群臣們在身后哭泣并表示忠誠。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英宗皇帝的謙虛和感恩之情。他認為政績只能通過文字來陳述,而恩澤卻可以通過科舉考試的成績來顯示。萬方的人們前來朝賀,表示對他的支持和祝賀,而群臣們則在身后哭泣,并表示對他的忠誠。
第四首:
德音聲未絕,
天人獨何如。
誰復垂明詔,
萬方共一辭。
譯文:
德行的聲音尚未停止,
但天人之間又如何。
誰會再次頒發明詔,
萬方齊聲陳述。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英宗皇帝對自己聲名未泯和希望再次執政的渴望。他認為自己的德行和聲望尚未消散,但他對于再次得到天人(上天和人民)的認可和支持感到迷茫。他希望再次獲得明詔,重返政治舞臺,而萬方的人們也將齊聲陳述對他的支持。
第五首:
困廬抱殘劍,
離別淚如潮。
千里封侯印,
歸來夢寐中。
譯文:
在困頓的廬山上,緊抱著殘劍,
離別的淚水如潮水般涌動。
千里之外封賞侯爵的印信,
歸來時,只是在夢中實現。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英宗皇帝被迫離開政治舞臺后的遭遇和憧憬。他身處困頓的廬山上,抱著殘劍,心中充滿離別時的悲傷和惆悵,淚水如潮水般涌動。雖然在千里之外被封賞為侯爵,但這只是他在夢中幻想的景象,回到現實中,他依然是一個被迫離開權力的人。
賞析:
《英宗皇帝挽詞五首》是王珪表達自己被迫離開政治舞臺的一組詩詞。這些詩詞以簡潔的語言和凄涼的情感,描繪了英宗皇帝對自己短暫統治的回憶、對未來的迷茫和對權力的渴望。詩中運用了一些象征手法,如金鈴、畫鼉等,增加了詩詞的意境和感染力。
這組詩詞表達了作者對政治權力的思考和對自己命運的反思。英宗皇帝在擔任皇帝的短暫時間里,雖然有些成就,但又被迫離開了政治舞臺,感到無奈和遺憾。他對未來的前景感到迷茫,希望能夠再次得到認可和重返權力之位。
整體上,這組詩詞以其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內涵,展現了王珪對人生和權力的思考,同時也反映了宋代政治環境的動蕩和變遷。
“從茲天慶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īng zōng huáng dì wǎn cí wǔ shǒu
英宗皇帝挽詞五首
wǔ zài lín cháo qiǎn, qún shēng shòu fú duō.
五載臨朝淺,群生受福多。
huī míng fāng lòu yù, gù mìng hū chén gē.
徽名方鏤玉,顧命忽陳戈。
fēng lù fān jīn duó, chén āi mǎn huà tuó.
風露翻金鐸,塵埃滿畫鼉。
cóng zī tiān qìng jié, wàn shòu fù shuí gē.
從茲天慶節,萬壽復誰歌。
“從茲天慶節”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仄韻) 入聲九屑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