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室焚初藁”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溫室焚初藁”全詩
密奏留中扆,虛懷拱峻廊。
聰明開二帝,道德勸三王。
溫室焚初藁,丹帷緝舊囊。
程書勞夜覽,造膝被天光。
欲識憂民意,忠規償可忘。
分類:
作者簡介(王珪)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學家。祖籍成都華陽,幼時隨叔父遷居舒州(今安徽省潛山縣)。仁宗慶歷二年(1042年),王珪進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揚州,召直集賢院。歷官知制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等。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拜參知政事。熙寧九年(1076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元豐五年(1082年),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元豐六年(1083年),封郇國公。哲宗即位,封岐國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贈太師,謚文恭。王珪歷仕三朝,典內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冊,多出其手。自執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時稱“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庫全書》輯有《華陽集》四十卷。
《擬試置章御座二首》王珪 翻譯、賞析和詩意
《擬試置章御座二首》是宋代王珪的作品。這首詩詞以君主為中心,表達了他對于治理國家的決心和愿望。詩意表現出君主置身于御座之上,思考如何治理國家,他聰明睿智地開啟了兩位帝王的智慧,用道德來勸告三位君王。詩中提到了王珪奏密章奏的場景,表明他在朝廷中擔任要職,虛懷若谷,恭敬地站在高聳的廊下,以身示范,期望能夠引導君王實施良好的治理。詩中還表達了他對于國家的憂慮和對于民意的關注,他希望通過忠誠的規勸來回報國家和人民的支持。
這首詩詞通過對君主的描述,展示了王珪的政治理念和治國思想。他以自身為范例,以聰明智慧和道德倫理來影響君王,將自己的憂慮和期望融入其中。王珪在詩中將君主的責任與自己的行動緊密結合,既表達了對于國家的忠誠和責任感,又展示了他對于治理國家的智慧和方法。
整首詩詞意境高遠,表達了作者對于國家治理的思考和期望。通過對君主形象的描繪,以及對于聰明智慧和道德倫理的強調,王珪展示了自己作為一位官員的擔當和責任感。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規勸,能夠為國家帶來良好的治理,回報人民的支持和期望。整首詩詞以平實的語言表達了作者的政治抱負和為政理念,展現出了他作為一位官員的聰明才智和忠誠奉獻的精神。
“溫室焚初藁”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nǐ shì zhì zhāng yù zuò èr shǒu
擬試置章御座二首
jūn xīn tú zhì qiè, zuò zhì zhí chén zhāng.
君心圖治切,座置直臣章。
mì zòu liú zhōng yǐ, xū huái gǒng jùn láng.
密奏留中扆,虛懷拱峻廊。
cōng míng kāi èr dì, dào dé quàn sān wáng.
聰明開二帝,道德勸三王。
wēn shì fén chū gǎo, dān wéi jī jiù náng.
溫室焚初藁,丹帷緝舊囊。
chéng shū láo yè lǎn, zào xī bèi tiān guāng.
程書勞夜覽,造膝被天光。
yù shí yōu mín yì, zhōng guī cháng kě wàng.
欲識憂民意,忠規償可忘。
“溫室焚初藁”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
韻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