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道祠下”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我行道祠下”全詩
君看魯太師,廟食猶至今。
豈如文俗土,朱墨坐浮沉。
趨營止目前,不顧患害深。
去漢馀千載,此弊竟相尋。
我行道祠下,感激為悲吟。
不見田雉馴,啼鴉空滿林。
分類:
《魯巷太師廟》韓維 翻譯、賞析和詩意
《魯巷太師廟》是宋代韓維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表達了對于善教的推崇和對于社會風氣的憂慮,通過對比魯太師廟和文俗土之間的差異,揭示了當時社會道德淪喪的現象。
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善教邈無跡,其流在民心。
君看魯太師,廟食猶至今。
豈如文俗土,朱墨坐浮沉。
趨營止目前,不顧患害深。
去漢馀千載,此弊竟相尋。
我行道祠下,感激為悲吟。
不見田雉馴,啼鴉空滿林。
這首詩詞通過對善教的描述,強調了其在人民心中的重要地位。韓維表示,雖然善教無形無跡,但它的影響力卻深入人心。接著,他提到了魯太師廟,強調了其在民眾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即使如今仍有人前往祭拜。
然而,接下來的幾句詩詞則揭示了社會風氣的墮落。韓維指出,與善教相比,文俗土的價值和意義相形見絀,紅塵浮華的世俗追求使人們迷失方向。人們都急于追逐功名利祿,不顧深層次的危害和患難。
韓維進一步指出,這樣的社會弊病并非新鮮事物,而是源自漢代以來的問題。他自己行走在廟宇附近,深感激于善教的存在,因此產生了悲懷之情。然而,他的目光卻無法看到田野中那些馴順的野鳥,只能聽到一片空谷回鳴。
整首詩詞通過對善教和社會風氣的對比,以及對歷史沿革和個人感慨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于社會道德淪喪的憂慮和對善教價值的贊揚。它呈現了宋代社會的現實狀況,對后世人們進行了警示和反思。
“我行道祠下”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ǔ xiàng tài shī miào
魯巷太師廟
shàn jiào miǎo wú jī, qí liú zài mín xīn.
善教邈無跡,其流在民心。
jūn kàn lǔ tài shī, miào shí yóu zhì jīn.
君看魯太師,廟食猶至今。
qǐ rú wén sú tǔ, zhū mò zuò fú chén.
豈如文俗土,朱墨坐浮沉。
qū yíng zhǐ mù qián, bù gù huàn hài shēn.
趨營止目前,不顧患害深。
qù hàn yú qiān zǎi, cǐ bì jìng xiāng xún.
去漢馀千載,此弊竟相尋。
wǒ háng dào cí xià, gǎn jī wèi bēi yín.
我行道祠下,感激為悲吟。
bú jiàn tián zhì xún, tí yā kōng mǎn lín.
不見田雉馴,啼鴉空滿林。
“我行道祠下”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二十一馬 (仄韻) 去聲二十二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