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力不為生死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定力不為生死動”全詩
定力不為生死動,始知天地有閑人。
分類:
作者簡介(陳師道)

陳師道(1053~1102)北宋官員、詩人。字履常,一字無己,號后山居士,漢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元祐初蘇軾等薦其文行,起為徐州教授,歷仕太學博士、穎州教授、秘書省正字。一生安貧樂道,閉門苦吟,有“閉門覓句陳無己”之稱。陳師道為蘇門六君子之一,江西詩派重要作家。亦能詞,其詞風格與詩相近,以拗峭驚警見長。但其詩、詞存在著內容狹窄、詞意艱澀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詞有《后山詞》。
《送姚先生歸宜山三首》陳師道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送姚先生歸宜山三首》是宋代詩人陳師道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送別姚先生歸鄉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姚先生高尚品德和超脫塵俗的贊賞之情。以下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鄭公龍變不容親,
猶有先生不絕塵。
定力不為生死動,
始知天地有閑人。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的詩意表達了作者對姚先生的敬佩和贊揚。首先,詩中提到了"鄭公龍變不容親",意指即便是鄭公之龍也難以逃脫世俗的紛擾,而姚先生卻能夠超然物外,與塵世無關。這種對姚先生清高超脫的描述,既彰顯了他的品德高尚,也暗示了世間的喧囂和變幻對他無法產生影響。
其次,詩中表達了姚先生的定力和淡泊生死的態度。詩句"定力不為生死動"強調了他內心深處的定力和堅守,無論生死變幻,他都能保持平靜。這種超越生死的境界使姚先生顯得與眾不同,也讓人們認識到天地間存在著一些能夠超脫塵世的人。
最后,詩中的"始知天地有閑人"表達了作者自己對姚先生的認識和領悟。作者通過觀察姚先生的言行舉止,才明白世界上存在著一些無欲無求、超然物外的人。這種領悟使作者產生了對姚先生的敬佩之情,并對人生的意義和境界有了更深的思考。
整首詩通過對姚先生的塑造,展現了一個超脫塵俗、清高淡泊的形象。作者通過對姚先生的贊頌,表達了自己對超越物欲、追求內心寧靜的人的崇敬之情。這首詩表現了宋代文人士人生觀和價值觀中的一種追求,強調了超脫塵緣、寧靜自在的境界,給予讀者一種心靈的慰藉和啟迪。
“定力不為生死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yáo xiān shēng guī yí shān sān shǒu
送姚先生歸宜山三首
zhèng gōng lóng biàn bù róng qīn, yóu yǒu xiān shēng bù jué chén.
鄭公龍變不容親,猶有先生不絕塵。
dìng lì bù wéi shēng sǐ dòng, shǐ zhī tiān dì yǒu xián rén.
定力不為生死動,始知天地有閑人。
“定力不為生死動”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一董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