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鶗鴃喚春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一聲鶗鴃喚春歸”全詩
紅稀綠盡尋常事,不用長繩系落暉。
分類: 西湖
作者簡介(李廌)
李廌(zhì)(1059-1109) 北宋文學家。字方叔,號德隅齋,又號齊南先生、太華逸民。漢族,華州(今陜西華縣)人。6歲而孤,能發奮自學。少以文為蘇軾所知,譽之為有“萬人敵”之才。由此成為“蘇門六君子”之一。中年應舉落第,絕意仕進,定居長社(今河南長葛縣),直至去世。文章喜論古今治亂,辨而中理。
《和李端叔大夫從參寥子游許昌西湖十絕》李廌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是宋代詩人李廌所作,題為《和李端叔大夫從參寥子游許昌西湖十絕》。詩中描繪了一個秋天傍晚的景色,以及其中所蘊含的深意。
詩中首句“幾處秋千愁日暮”,通過描寫幾處秋千在傍晚時分的凄涼景象,表達了人們對時光流轉和物事消逝的感傷之情。秋千搖擺的動作仿佛在訴說著日暮途窮,時間的流逝讓人感到憂愁。
接著的一句“一聲鶗鴃喚春歸”,描繪了鶗鴃鳥的叫聲,這是春天的象征。作者以鳥鳴的聲音來對比傍晚的景色,以此突出秋天的凄涼和春天的盼望。鳥聲呼喚著春天的歸來,給人以希望和期待。
下一句“紅稀綠盡尋常事”,通過描述紅葉已經稀疏、綠葉已經凋謝,表達了秋天的景象已經變得尋常而平凡。這句詩意味著時間的無情流逝,事物的變遷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
最后一句“不用長繩系落暉”,以寥子的名字“落暉”寓意,表達了詩人不需要通過長繩來系住夕陽。這里的“長繩”可以理解為人們對于時間流逝的束縛和無奈,而詩人卻以淡然的態度面對時光的流轉。詩人認為,人們無需刻意束縛夕陽,而是應該以一種豁達的心態接受自然規律,領悟生命的無常。
整首詩以秋天傍晚的景色為背景,通過描繪秋千、鳥聲和落葉等形象,表達了對時間流逝和事物變遷的感慨。詩人以淡然的心態面對時光的流轉,表達出對生命無常的領悟和對自然規律的接受。這種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對自然景象的描繪,展示了李廌獨特的詩意和思想境界。
“一聲鶗鴃喚春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lǐ duān shū dài fū cóng cān liáo zi yóu xǔ chāng xī hú shí jué
和李端叔大夫從參寥子游許昌西湖十絕
jǐ chù qiū qiān chóu rì mù, yī shēng tí jué huàn chūn guī.
幾處秋千愁日暮,一聲鶗鴃喚春歸。
hóng xī lǜ jǐn xún cháng shì, bù yòng zhǎng shéng xì luò huī.
紅稀綠盡尋常事,不用長繩系落暉。
“一聲鶗鴃喚春歸”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