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連秀色上瑯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鉤連秀色上瑯玕”全詩
孤亭四壁面煙雨,人與白鷗分暮寒。
分類:
作者簡介(李彌遜)

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號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現居士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觀三年(1109)進士。高宗朝,試中書舍人,再試戶部侍郎,以反對議和忤秦檜,乞歸田。晚年隱連江(今屬福建)西山。所作詞多抒寫亂世時的感慨,風格豪放,有《筠溪樂府》,存詞80余首。
《次韻林仲和筠莊》李彌遜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林仲和筠莊》是宋代詩人李彌遜的作品。該詩以描繪山水景色為主題,通過細膩的描寫和意境的構建,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色的贊美和對人與自然的交融之美的思考。
這首詩描繪了山水之間的連綿重疊,山嶺環抱下美麗的景色如瑯玕般展現在眼前。孤亭的四壁直面著飄灑的雨霧,人們與飛翔的白鷗在寒冷的黃昏時分相互分離。
詩意上,通過對山水景色的描繪,作者表達了對自然美的謳歌。山巒疊翠、秀色如瑯玕,給人以壯麗的感受。孤亭四壁面對雨霧,揭示了自然景色的變幻無常,給人以深邃的思考。人與白鷗在黃昏時分分別,凸顯了人與自然之間的短暫相遇和離別,抒發了對流逝時光的感慨。
賞析上,這首詩通過精細的描寫和對比的手法,展現了自然景色的壯麗與變幻,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短暫相遇。詩中運用了疊疊重重、鉤連等修辭手法,使得景色在讀者心中層層疊加、連綿不絕。孤亭四壁面對煙雨,給人以幽靜、深遠的感覺。人與白鷗的分離,增添了詩中的別離情愫。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展現了自然景色的壯美與流轉,同時也呈現出人與自然之間的微妙互動。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和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美的贊美和對人生短暫性的感慨。讀者在品讀詩詞時,可以感受到作者對山水的熱愛和對流逝時光的思考,同時也可以從中體味到人與自然之間的微妙聯系。
“鉤連秀色上瑯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lín zhòng hé yún zhuāng
次韻林仲和筠莊
dié dié chóng chóng liǎng àn shān, gōu lián xiù sè shàng láng gān.
疊疊重重兩岸山,鉤連秀色上瑯玕。
gū tíng sì bì miàn yān yǔ, rén yǔ bái ōu fēn mù hán.
孤亭四壁面煙雨,人與白鷗分暮寒。
“鉤連秀色上瑯玕”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