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亭猶見濕青紅”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新亭猶見濕青紅”全詩
故國平嗟□瓦礫,新亭猶見濕青紅。
雁隨山遠情無□,□與天窮勢自通。
盡道鱸魚寒不食,□□祗合在江東。
分類:
作者簡介(李彌遜)

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號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現居士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觀三年(1109)進士。高宗朝,試中書舍人,再試戶部侍郎,以反對議和忤秦檜,乞歸田。晚年隱連江(今屬福建)西山。所作詞多抒寫亂世時的感慨,風格豪放,有《筠溪樂府》,存詞80余首。
《過吳江次韻行父之作》李彌遜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過吳江次韻行父之作》
中文譯文:
重來□□又成空,
舊榜今無臥彩虹。
故國平嗟□瓦礫,
新亭猶見濕青紅。
雁隨山遠情無□,
□與天窮勢自通。
盡道鱸魚寒不食,
□□祗合在江東。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宋代李彌遜所作,以寫人離鄉背井的心情為主題。詩中的“重來□□又成空”表達了作者曾經的努力和辛苦如今化為烏有的感嘆。他曾經在科舉考試中有所成就,如今卻無法再獲得榮譽,榜眼的殊榮已成過去。詩句中提到的“無臥彩虹”意味著沒有了昔日的榮耀與輝煌。
詩中還涉及到故國的景象,作者感嘆著故國的平靜,但卻因為歲月的流轉而抱怨著頹廢和破敗,如“故國平嗟□瓦礫”。新亭雖然是新建的,但依然顯露出潮濕和凋零的色彩,這種濕青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于故國變遷的傷感。
接著,詩中提到了雁隨山遠,情感無依的意象,表達了作者心中的孤寂和無奈。雁隨山遠,意味著離鄉背井,離親別友;情感無依,意味著情緒的寥落和無處傾訴。
詩的后半部分表現出作者對于自身境遇的思考。詩句中提到的“□與天窮”,表達了作者的無奈和對天命的感慨。他認為自己的努力已經無法改變命運,因為人與天之間的力量對比是不平衡的,人力的作用渺小而微弱。
最后兩句“盡道鱸魚寒不食,□□祗合在江東”,以寓言的方式表達了作者的自嘲和對境遇的無奈。鱸魚象征著世俗的享受和富貴,但在作者的詩中,它卻因為寒冷而不肯進食,這暗喻了作者自己的困境和無奈。最后一句“□□祗合在江東”,意味著只能在江東這片地方寄托自己的希望和努力。
整首詩以個人的離愁別緒為線索,抒發了作者對于家國離散、命運無常的憂傷和無奈之情。通過對景物的描繪和隱喻的運用,將個人的遭遇與社會的變遷相結合,表達了對于時光流轉、命運無常的深刻思考。
“新亭猶見濕青紅”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ò wú jiāng cì yùn xíng fù zhī zuò
過吳江次韻行父之作
chóng lái yòu chéng kōng, jiù bǎng jīn wú wò cǎi hóng.
重來□□又成空,舊榜今無臥彩虹。
gù guó píng jiē wǎ lì, xīn tíng yóu jiàn shī qīng hóng.
故國平嗟□瓦礫,新亭猶見濕青紅。
yàn suí shān yuǎn qíng wú, yǔ tiān qióng shì zì tōng.
雁隨山遠情無□,□與天窮勢自通。
jǐn dào lú yú hán bù shí, zhī hé zài jiāng dōng.
盡道鱸魚寒不食,□□祗合在江東。
“新亭猶見濕青紅”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