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身今落花圖中”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此身今落花圖中”全詩
卻恐前一是摩詰,此身今落花圖中。
分類:
作者簡介(李彌遜)

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號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現居士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觀三年(1109)進士。高宗朝,試中書舍人,再試戶部侍郎,以反對議和忤秦檜,乞歸田。晚年隱連江(今屬福建)西山。所作詞多抒寫亂世時的感慨,風格豪放,有《筠溪樂府》,存詞80余首。
《過佛教子嶺》李彌遜 翻譯、賞析和詩意
《過佛教子嶺》是宋代詩人李彌遜的作品。下面是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岡回嶺轉翠相重,
尋找言語回報山中的未竟之功。
然而擔心之前的行為像摩詰一樣,
如今身在花圖之中。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詩人登山過程中的心境和感悟。詩人在山嶺曲折回環的地方,欣賞著山間的青翠景色,他在山中尋找能夠回報自己未竟之功的言語。然而,他擔心自己之前的行為是否像佛教中的智者摩詰一樣,沒有達到最終的境地。現在,他身處于變幻多姿的花圖之中,暗示了他對自己的境遇感到困惑和迷茫。
賞析:
這首詩以山嶺的景色為背景,通過描繪詩人的內心感受,抒發了作者對自身修行的疑慮和迷茫。岡回嶺轉翠相重,給人以曲折、回環的感覺,呼應了人生道路的曲折和起伏。尋找言語酬謝山中的未了工,表達了作者對自己修行成果的期待,同時也暗示了修行路上的孤獨和無法言說之感。卻恐前一是摩詰,此身今落花圖中,表達了作者對自己修行成果的懷疑和困惑,以及對現實境遇的無奈。整首詩運用了山嶺與花圖的對比,凸顯了作者內心的矛盾與掙扎。通過與佛教智者摩詰的對比,表達了作者對自己修行是否有所欠缺的擔憂和思考。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通過景物描寫和意境營造,揭示了作者內心的情感與思考。詩人對自身修行成果的懷疑和迷茫,以及對現實境遇的無奈,使得整首詩呈現出深沉的哲理意味。同時,通過山嶺與花圖的對比,給人以對比鮮明的視覺感受,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效果。
“此身今落花圖中”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ò fó jiào zi lǐng
過佛教子嶺
gāng huí lǐng zhuǎn cuì xiāng zhòng, mì yǔ chóu shān wèi liǎo gōng.
岡回嶺轉翠相重,覓語酬山未了工。
què kǒng qián yī shì mó jí, cǐ shēn jīn luò huā tú zhōng.
卻恐前一是摩詰,此身今落花圖中。
“此身今落花圖中”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仄韻) 去聲一送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