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平水色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潮平水色回”全詩
櫂歌來月浦,帆影上風桅。
路轉山容改,潮平水色回。
兵戈滿天下,飄泊壯心摧。
分類:
作者簡介(李彌遜)

李彌遜(1085~1153)字似之,號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現居士等,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大觀三年(1109)進士。高宗朝,試中書舍人,再試戶部侍郎,以反對議和忤秦檜,乞歸田。晚年隱連江(今屬福建)西山。所作詞多抒寫亂世時的感慨,風格豪放,有《筠溪樂府》,存詞80余首。
《發桐廬》李彌遜 翻譯、賞析和詩意
《發桐廬》是宋代詩人李彌遜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江上乘舟的情景,通過景物的變化和詩人的感慨,表達了壯志未酬和飄泊之苦。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江盡溪流合,
行舟落照催。
櫂歌來月浦,
帆影上風桅。
路轉山容改,
潮平水色回。
兵戈滿天下,
飄泊壯心摧。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的開篇“江盡溪流合,行舟落照催”,描繪了江河的寬廣和行船的速度,給人一種奔流而下的感覺。其中的“行舟落照催”也暗示了時間的流逝和人生的短暫。接著,詩人描述了船上的景象,櫂歌和帆影在夜晚的月浦和風帆上相互呼應,增添了一種寧靜和美麗的意境。
接下來的兩句“路轉山容改,潮平水色回”表達了船只行進時山勢的變化和潮水的平靜,從物象上再現了船行的曲折和河流的起伏。這種景色的變化也隱喻了人生的起伏和世事的變幻。
最后兩句“兵戈滿天下,飄泊壯心摧”則道出了詩人內心的苦悶和壯志未酬。兵戈滿天下暗示了戰亂頻繁的時代,而飄泊則表達了詩人流浪漂泊的境遇。壯心摧折,表達了詩人對于自己抱負未能實現的失望和無奈。
整首詩以江河行舟為背景,通過描繪船行的景色和詩人的感嘆,展示了一個較為悲涼的畫面。詩人借景抒發了自己的壯志和追求,同時也反映了當時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這首詩在情感上較為沉郁,通過景物的描繪與詩人的感慨相結合,呈現出一種飄泊人生的無奈與苦悶。
“潮平水色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ā tóng lú
發桐廬
jiāng jǐn xī liú hé, xíng zhōu luò zhào cuī.
江盡溪流合,行舟落照催。
zhào gē lái yuè pǔ, fān yǐng shàng fēng wéi.
櫂歌來月浦,帆影上風桅。
lù zhuǎn shān róng gǎi, cháo píng shuǐ sè huí.
路轉山容改,潮平水色回。
bīng gē mǎn tiān xià, piāo bó zhuàng xīn cuī.
兵戈滿天下,飄泊壯心摧。
“潮平水色回”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