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五年蓮府客”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曾是五年蓮府客”全詩
曾是五年蓮府客,每聞胡虜哭陰山。
作者簡介(武元衡)
武元衡(758―815),唐代詩人、政治家,字伯蒼。緱氏(今河南偃師東南)人。武則天曾侄孫。建中四年,登進士第,累辟使府,至監察御史,后改華原縣令。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員外郎。歲內,三遷至右司郎中,尋擢御史中丞。順宗立,罷為右庶子。憲宗即位,復前官,進戶部侍郎。元和二年,拜門下侍郎平章事,尋出為劍南節度使。元和八年,征還秉政,早朝被平盧節度使李師道遣刺客刺死。贈司徒,謚忠愍。《臨淮集》十卷,今編詩二卷。
《單于罷戰卻歸題善陽館》武元衡 翻譯、賞析和詩意
《單于罷戰卻歸題善陽館》是唐代武元衡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單于南去善陽關,
身逐歸云到處閑。
曾是五年蓮府客,
每聞胡虜哭陰山。
詩意:
這首詩以單于(匈奴的首領)罷戰歸來并題詩于善陽館為背景,表達了單于在征戰之后的閑適心境和對胡虜哭泣的思考。
賞析:
這首詩使用簡練的語言表達了復雜的情感和思考。以下是對每個句子的賞析:
1. "單于南去善陽關":單于是匈奴的首領,南去善陽關可能指他結束了一場南方的戰爭,準備返回北方。這一句以簡練的方式交代了背景。
2. "身逐歸云到處閑":單于戰爭結束后,回歸云彩之中,表示他開始了閑適的生活。"身逐"表達了單于身體隨云飄動的意象,"到處閑"則表現了他隨意自在的狀態。
3. "曾是五年蓮府客":這句中的"五年蓮府客"指單于曾經在蓮府(可能是指唐朝的官府)停留了五年,作為客人受到款待。這里通過使用"蓮府客"一詞,描繪了單于在外游歷的經歷。
4. "每聞胡虜哭陰山":這句表達了單于在閑暇之余,常常聽到胡虜(指匈奴人)為陰山(匈奴的發源地)的命運而哭泣的聲音。這里通過"胡虜哭陰山"的形象,傳達了單于對胡虜民眾的思考和關注。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勾勒出單于戰后的閑適心境和對胡虜的思慮。通過描述單于南去、歸云、閑適、胡虜哭泣等情節,詩人展現了單于在戰爭與和平之間的轉變和內心的體驗。這首詩表達了對戰爭后事態的思考,以及對生活的追求和對人民命運的關注,體現了詩人對和平和人道主義價值的思考和追求。
“曾是五年蓮府客”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án yú bà zhàn què guī tí shàn yáng guǎn
單于罷戰卻歸題善陽館
chán yú nán qù shàn yáng guān, shēn zhú guī yún dào chù xián.
單于南去善陽關,身逐歸云到處閑。
céng shì wǔ nián lián fǔ kè, měi wén hú lǔ kū yīn shān.
曾是五年蓮府客,每聞胡虜哭陰山。
“曾是五年蓮府客”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