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后相思江上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別后相思江上岸”全詩
別后相思江上岸,落花飛處杜鵑愁。
分類:
作者簡介(武元衡)
武元衡(758―815),唐代詩人、政治家,字伯蒼。緱氏(今河南偃師東南)人。武則天曾侄孫。建中四年,登進士第,累辟使府,至監察御史,后改華原縣令。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員外郎。歲內,三遷至右司郎中,尋擢御史中丞。順宗立,罷為右庶子。憲宗即位,復前官,進戶部侍郎。元和二年,拜門下侍郎平章事,尋出為劍南節度使。元和八年,征還秉政,早朝被平盧節度使李師道遣刺客刺死。贈司徒,謚忠愍。《臨淮集》十卷,今編詩二卷。
《同張惟送霍總(一作送崔總赴池州)》武元衡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同張惟送霍總(一作送崔總赴池州)》
春風簫管怨津樓,
三奏行人醉不留。
別后相思江上岸,
落花飛處杜鵑愁。
中文譯文:
春風吹拂簫聲悲怨津樓,
三次奏起別行人,但他卻醉意盈胸無法停留。
別離之后,彼此相思之情如同江邊的岸,
飄落的花瓣在杜鵑鳥的啼叫處倍感憂愁。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唐代詩人武元衡所作,描述的是送別行人的情景。詩中描繪了春天的景色和離別時的惆悵之情。
詩的開篇,以春風、簫聲和津樓為背景,傳達了悲怨之情。春風輕拂,簫聲悠揚,卻令人心生怨感。津樓可能指的是離別的場所,象征著分離的痛楚。
第二句描述了行人的離去,總共奏了三次,但送行者希望他停留,卻無法阻止他的離去。行人或許是指詩中所提到的張惟或崔總,詩人對他的離去感到無奈,希望他能夠留下。
接下來的兩句表達了別后的相思之情。離別之后,雙方在江邊相思,思念之情如同江邊的岸,無法彼此分離。而落花飄散的地方,正是杜鵑鳥愁鳴的地方,進一步加深了離別帶來的憂愁之感。
整首詩詞通過對春風、簫聲、津樓、別離和相思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別行人的思念和離別的痛苦之情。同時,通過自然景物的烘托,增添了詩情畫意,使讀者更能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情感。
“別后相思江上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óng zhāng wéi sòng huò zǒng yī zuò sòng cuī zǒng fù chí zhōu
同張惟送霍總(一作送崔總赴池州)
chūn fēng xiāo guǎn yuàn jīn lóu, sān zòu xíng rén zuì bù liú.
春風簫管怨津樓,三奏行人醉不留。
bié hòu xiāng sī jiāng shàng àn, luò huā fēi chù dù juān chóu.
別后相思江上岸,落花飛處杜鵑愁。
“別后相思江上岸”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