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賜皆天公”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此賜皆天公”全詩
稍脫蒸郁苦,頓覺心境空。
放意覽翠岫,徐行迎好風。
得來喜不徹,此賜皆天公。
分類:
作者簡介(曹勛)

曹勛(1098—1174)字公顯,一字世績,號松隱,潁昌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宣和五年(1123),以蔭補承信郎,特命赴進士廷試,賜甲科。靖康元年(1126),與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絹書,自燕山逃歸。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書,請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營救徽宗。當權者不聽,被黜。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和議成,充報謝副使出使金國,勸金人歸還徽宗靈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兩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隱文集》、《北狩見聞錄》等。他的詩比較平庸,但有幾首使金詩頗值得注意。
《山居雜詩九十首》曹勛 翻譯、賞析和詩意
《山居雜詩九十首》是宋代詩人曹勛的作品。這首詩描述了作者在山居的心境和感受。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七月的天空燃燒著烈火,晚飯時分剛剛吃完。稍稍擺脫了悶熱和沉悶,心境頓時感到空靈。任意地觀賞著青翠的山巒,悠然地迎接著清新的微風。得到這一切的喜悅無法完全表達,這一切的恩賜都來自于上蒼。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在山居中的心境和感受。七月的天氣炎熱,但作者在晚飯后來到室外,感覺到心情一下子變得空靈愉悅。他放開思緒,欣賞著周圍美麗的山巒景色,并且迎接著輕風的吹拂。作者感到這些美好的事物都是天賜的,使他心懷喜悅。
這首詩意境明快,表達了作者在山居中的寧靜和愉悅。通過描繪七月的火熱天氣和晚飯后的賞心悅目的山景,詩人展示了遠離塵囂的山居生活帶來的心靈自由和寧靜愉悅的感受。詩中的"蒸郁苦"和"心境空"表明在山居中,作者能夠舒展身心,擺脫世俗的紛擾和煩憂,達到一種超脫塵世的境界。
整首詩以自然景物為背景,展現了作者在山居中的心靈愉悅和對自然的贊美之情。這種對大自然的贊美和對生活的放松態度,使得讀者也能感受到一種寧靜和喜悅的心境。這首詩通過簡潔明快的語言,以及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傳遞了一種追求心靈自由和寧靜的人生態度。
“此賜皆天公”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ān jū zá shī jiǔ shí shǒu
山居雜詩九十首
qī yuè zhèng liú huǒ, wǎn fàn jìng shā zhōng.
七月正流火,晚飯凈剎中。
shāo tuō zhēng yù kǔ, dùn jué xīn jìng kōng.
稍脫蒸郁苦,頓覺心境空。
fàng yì lǎn cuì xiù, xú xíng yíng hǎo fēng.
放意覽翠岫,徐行迎好風。
de lái xǐ bù chè, cǐ cì jiē tiān gōng.
得來喜不徹,此賜皆天公。
“此賜皆天公”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