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儀尚講論”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律儀尚講論”全詩
律儀尚講論,估禪則烏有。
悟去此大魁,窮說則學究。
與語判此科,是非免紛糅。
分類:
作者簡介(曹勛)

曹勛(1098—1174)字公顯,一字世績,號松隱,潁昌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宣和五年(1123),以蔭補承信郎,特命赴進士廷試,賜甲科。靖康元年(1126),與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絹書,自燕山逃歸。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書,請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營救徽宗。當權者不聽,被黜。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和議成,充報謝副使出使金國,勸金人歸還徽宗靈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兩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隱文集》、《北狩見聞錄》等。他的詩比較平庸,但有幾首使金詩頗值得注意。
《山居雜詩九十首》曹勛 翻譯、賞析和詩意
《山居雜詩九十首》是宋代文學家曹勛創作的一組雜詩。這組詩以山居為背景,通過表達作者對僧侶生活和學問的思考,展現了曹勛的人生態度和哲學觀點。
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如下:
僧相同剃除,其門則異竇。
中文譯文:僧人剃發出家,雖同出自一門,但心境各異。
詩意:這兩句詩描繪了僧人剃發出家的場景,強調了雖然他們都是出自同一個門派,但每個人的心境和修行方式卻各不相同。
賞析:這句詩意味深長,通過對僧人的描寫,表達了人們在追求真理和修行的過程中,雖然可能有共同的起點,但由于個體的差異和經歷的不同,每個人的心路歷程和認知方式也會有所不同。
律儀尚講論,估禪則烏有。
中文譯文:注重規矩禮儀的僧人還會講論,估度禪宗修行則毫無意義。
詩意: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對僧侶修行方式的思考。他認為,那些注重律法和儀式的僧人更注重理論的討論,而對于禪宗的修行卻沒有實際意義。
賞析:這句詩點出了僧人修行中的一個問題,即在注重規矩和禮儀的同時,是否忽視了真正的內心修行,以及對禪宗修行的誤解。作者認為,禪修不僅僅是口頭上的討論,更應該通過實踐和體驗來達到真正的領悟。
悟去此大魁,窮說則學究。
中文譯文:頓悟超越這些辯論,過于糾纏于言辭的只是學究。
詩意: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對于頓悟和學究之間的態度。他認為,真正的領悟和開悟超越了純粹的言辭辯論,而那些過于沉迷于辯論和學問的人只是學究而已。
賞析:這句詩表達了作者對于追求真理和境界的看法。他認為,真正的智慧和領悟不是通過糾纏于言辭和理論來達到的,而是通過超越言語和概念的直接體驗和頓悟來實現的。
與語判此科,是非免紛糅。
中文譯文:通過言語辯論來判斷這個領域,是非爭論難以避免。
詩意: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對于言語辯論和判斷的看法。他認為,在討論和辯論的過程中,是非對錯很難避免。
賞析:這句詩揭示了討論和辯論的局限性。作者認為,通過言語和辯論很難達到完全準確的判斷,因為言語有時會受到主觀情感和個人立場的影響,所以在辯論中難免會出現爭論和爭執。
通過以上的詩意分析和賞析,我們可以看出《山居雜詩九十首》這組詩借助山居的背景,探討了僧侶生活和學問的主題,表達了作者對于修行方式、禪宗修行和言辭辯論的思考和觀點。詩中透露出對于真正的領悟和開悟的追求,以及對于過于糾纏于學問和辯論的學究態度的批判。同時也指出了言語辯論的局限性和是非爭論的難以避免。這組詩以簡練的語言和深刻的思想內容,展示了曹勛對于人生和學問的獨特見解,給讀者帶來了對于生活和修行的思考和啟發。
“律儀尚講論”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ān jū zá shī jiǔ shí shǒu
山居雜詩九十首
sēng xiāng tóng tì chú, qí mén zé yì dòu.
僧相同剃除,其門則異竇。
lǜ yí shàng jiǎng lùn, gū chán zé wū yǒu.
律儀尚講論,估禪則烏有。
wù qù cǐ dà kuí, qióng shuō zé xué jiū.
悟去此大魁,窮說則學究。
yǔ yǔ pàn cǐ kē, shì fēi miǎn fēn róu.
與語判此科,是非免紛糅。
“律儀尚講論”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仄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仄韻) 去聲十四愿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