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馨梁甫”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致馨梁甫”全詩
前跡可究,興亡可悟。
安得英雄,廓彼神武。
澤及飛沉,致馨梁甫。
分類:
作者簡介(曹勛)

曹勛(1098—1174)字公顯,一字世績,號松隱,潁昌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宣和五年(1123),以蔭補承信郎,特命赴進士廷試,賜甲科。靖康元年(1126),與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絹書,自燕山逃歸。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書,請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營救徽宗。當權者不聽,被黜。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和議成,充報謝副使出使金國,勸金人歸還徽宗靈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兩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隱文集》、《北狩見聞錄》等。他的詩比較平庸,但有幾首使金詩頗值得注意。
《臨碣石》曹勛 翻譯、賞析和詩意
《臨碣石》是宋代曹勛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登上那座崇高的碣石,抬頭遙望著廣闊的天地。過去的事跡可追究,興亡的道理可領悟。我多么希望能夠有一位英雄,遼闊的神武之地將會被他開拓。他的功德將傳承并感化后世,使梁甫的人們心懷感激。
詩意:
這首詩表達了對過去歷史的追溯和對興衰道理的思考,同時對英雄人物的向往和對他們所能帶來的影響力的期待。通過登上崇高的碣石,詩人展望遙遠的天地,啟發人們對歷史進程和人生意義的思考。
賞析:
《臨碣石》以崇高的視角喚起人們對歷史和英雄的思考。碣石象征著高遠的境界和歷史的見證,作者以此為背景,表達了對歷史過程的探尋,對興衰規律的思考。詩中的英雄形象象征著有志有識、有作為的人物,他們能夠改變時代的命運和影響后世。作者寄望英雄的出現,相信他們的行動將帶來神武的影響,使得整個梁甫地區都能受益。這首詩通過對歷史和英雄的思考,引發讀者對人生意義和歷史發展的思索,展現了作者對偉大人物和偉大事跡的敬仰和向往之情。
“致馨梁甫”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ín jié shí
臨碣石
zhì bǐ chóng gāo, kǎi lǎn xiá yǔ.
陟彼崇高,慨覽遐宇。
qián jī kě jiū, xīng wáng kě wù.
前跡可究,興亡可悟。
ān dé yīng xióng, kuò bǐ shén wǔ.
安得英雄,廓彼神武。
zé jí fēi chén, zhì xīn liáng fǔ.
澤及飛沉,致馨梁甫。
“致馨梁甫”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七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