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貢山川仍舊貫”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禹貢山川仍舊貫”全詩
禹貢山川仍舊貫,漢時戶口失殘編。
交征夷夏疑非古,積弊公私不記年。
且乞韓州風信好,二君歸計托樓船。
分類:
作者簡介(曹勛)

曹勛(1098—1174)字公顯,一字世績,號松隱,潁昌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宣和五年(1123),以蔭補承信郎,特命赴進士廷試,賜甲科。靖康元年(1126),與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絹書,自燕山逃歸。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書,請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營救徽宗。當權者不聽,被黜。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和議成,充報謝副使出使金國,勸金人歸還徽宗靈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兩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隱文集》、《北狩見聞錄》等。他的詩比較平庸,但有幾首使金詩頗值得注意。
《送鄭吏部出使二首》曹勛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送鄭吏部出使二首》
生靈涂炭帝興憐,
攬轡公應原著鞭。
禹貢山川仍舊貫,
漢時戶口失殘編。
交征夷夏疑非古,
積弊公私不記年。
且乞韓州風信好,
二君歸計托樓船。
中文譯文:
看到百姓民眾生活困苦,帝王應該憐憫;
掌握權力的官吏應該秉持初心來施行政策。
古代禹貢的山川景物依然存在,
但漢代的戶籍卻已經失去了完整的編制。
對于征收的稅款和夷夏之地的疑問,可能與古代的情況不符,
長期存在的弊端既不分公共也不分私人,不分年代。
我請求韓州的風傳遞好消息,
兩位君子歸來的計劃寄托在海上的船只上。
詩意:
這首詩是宋代曹勛所作,主題是送別鄭吏部出使的兩首詩。詩中揭示了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問題和不公平待遇。作者以生靈涂炭形容民眾的困苦,呼吁帝王能夠關心百姓,官吏應當秉持公正的原則行事。他提到了禹貢的山川依然存在,但是漢代的戶籍卻失去了完整的編制,暗示了社會秩序的混亂和舊制度的衰落。詩中還涉及到對征收和治理的質疑,認為現實狀況與古代制度不符,以及長期存在的弊端無論是公共還是私人都無法擺脫,不分時間。最后,作者希望通過韓州的風傳遞好消息,期待兩位君子能夠平安歸來,將希望寄托在船只上。
賞析:
這首詩以深沉的語言描繪了當時社會的苦難和困境,體現了宋代社會的浮躁與動蕩。通過對社會現象的批判和對改革的呼喚,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秩序和民生狀況的關切。詩中對禹貢和漢代戶籍的提及,暗示了歷史的連續性和變遷,以及當時社會制度的不完善和衰落。作者以生靈涂炭和積弊公私等形象的描繪,凸顯了社會的不公和困境。最后,通過向韓州的風傳遞希望,表達了對未來的期待和改變的渴望。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現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
“禹貢山川仍舊貫”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òng zhèng lì bù chū shǐ èr shǒu
送鄭吏部出使二首
shēng líng tú tàn dì xìng lián, lǎn pèi gōng yīng yuán zhù biān.
生靈涂炭帝興憐,攬轡公應原著鞭。
yǔ gòng shān chuān réng jiù guàn, hàn shí hù kǒu shī cán biān.
禹貢山川仍舊貫,漢時戶口失殘編。
jiāo zhēng yí xià yí fēi gǔ, jī bì gōng sī bù jì nián.
交征夷夏疑非古,積弊公私不記年。
qiě qǐ hán zhōu fēng xìn hǎo, èr jūn guī jì tuō lóu chuán.
且乞韓州風信好,二君歸計托樓船。
“禹貢山川仍舊貫”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