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使通沙漠”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漢使通沙漠”全詩
春風吹客恨,千里去迢迢。
分類:
作者簡介(曹勛)

曹勛(1098—1174)字公顯,一字世績,號松隱,潁昌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宣和五年(1123),以蔭補承信郎,特命赴進士廷試,賜甲科。靖康元年(1126),與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絹書,自燕山逃歸。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書,請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營救徽宗。當權者不聽,被黜。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和議成,充報謝副使出使金國,勸金人歸還徽宗靈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兩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隱文集》、《北狩見聞錄》等。他的詩比較平庸,但有幾首使金詩頗值得注意。
《胡笳曲二首》曹勛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胡笳曲二首》
朝代:宋代
作者:曹勛
詩詞的中文譯文:
《胡笳曲二首》
漢使通沙漠,
胡人過渭橋。
春風吹客恨,
千里去迢迢。
詩意和賞析:
《胡笳曲二首》是宋代詩人曹勛創作的一首詩詞。此詩以胡笳曲為題材,描繪了漢使穿越沙漠、胡人步過渭橋的場景,表達了游子離鄉的思念之情。
詩中第一句“漢使通沙漠,胡人過渭橋”,通過描述漢使通行沙漠和胡人越過渭橋的情景,展現了兩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在交匯的瞬間,凸顯了詩人對于不同族群之間交流的關注。
接下來的兩句“春風吹客恨,千里去迢迢”,通過描繪春風吹拂下游子的離愁別緒,表達了游子在千里之外的輾轉奔波中的孤寂和思鄉之情。這里的“胡笳曲”則象征著陌生的異鄉風情,加深了詩中游子心中的離愁之感。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展示了游子遠離家鄉、跨越千里沙漠的辛酸遭遇和對家鄉的深深思念。通過對胡笳曲和異地風情的描繪,詩人成功地表達了游子心中的離愁別緒和鄉愁之情,給人以深遠的感慨。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凝練的語言,巧妙地描繪了游子離鄉背井的艱辛和思鄉之情,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之間的交流和融合。它既展示了詩人對于人文關懷的關注,也讓讀者在欣賞藝術之余感受到了濃郁的情感共鳴。
“漢使通沙漠”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ú jiā qū èr shǒu
胡笳曲二首
hàn shǐ tōng shā mò, hú rén guò wèi qiáo.
漢使通沙漠,胡人過渭橋。
chūn fēng chuī kè hèn, qiān lǐ qù tiáo tiáo.
春風吹客恨,千里去迢迢。
“漢使通沙漠”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藥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