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復愧新詩”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三復愧新詩”全詩
歲華髭鬢上,心事永云知。
尚若泠然善,何能養就兒。
數篇存雅道,三復愧新詩。
分類:
作者簡介(曹勛)

曹勛(1098—1174)字公顯,一字世績,號松隱,潁昌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宣和五年(1123),以蔭補承信郎,特命赴進士廷試,賜甲科。靖康元年(1126),與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絹書,自燕山逃歸。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書,請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營救徽宗。當權者不聽,被黜。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和議成,充報謝副使出使金國,勸金人歸還徽宗靈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兩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隱文集》、《北狩見聞錄》等。他的詩比較平庸,但有幾首使金詩頗值得注意。
《和同官問耳疾六首》曹勛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同官問耳疾六首》是宋代曹勛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鐘鼓嗟無與,
衰殘亦任時。
歲華髭鬢上,
心事永云知。
尚若泠然善,
何能養就兒。
數篇存雅道,
三復愧新詩。
中文譯文:
鐘鼓悲傷無人能共鳴,
衰老殘破也順應時勢。
歲月的痕跡在髭須和白發上,
內心的事情永遠被云所知。
尚且如此平靜善良,
又怎能培養出有出息的兒子。
幾篇存留著深奧雅致的詩文,
三度重讀而愧對新的詩作。
詩意和賞析:
《和同官問耳疾六首》是曹勛寫給同僚的一首詩,表達了作者對時光流轉和自身境遇的感慨。詩中的鐘鼓象征著光陰的流逝,它們悲傷地敲打著,但卻沒有人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意義和感受。作者自認為已經衰老殘破,但卻接受了時光的安排,順從其中。歲華的痕跡已經在作者的髭須和白發上留下,而內心的苦衷卻永遠只能被云所知,也就是說,只有作者自己明白其中的心事。
詩的下半部分表達了作者對自己能力的懷疑和對子嗣成長的擔憂。作者自謙說自己只是一個平凡之人,盡管內心善良,但卻沒有辦法培養出有出息的兒子。這種自責和擔憂在詩中表現得深沉而真實。
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自己詩作的自省和謙遜。作者承認自己的詩才有限,與前輩的雅致之作相比,自己的作品顯得愧對。這是一種對前輩文人的敬意和自我反省的表現。
整首詩以自省和憂慮之情融入時光流逝的意象,展現出作者對自身處境的深思和對文學創作的謙遜態度。通過對個體的感受和內心的矛盾的描繪,該詩呈現出了一種普遍的人生哲理,引發讀者對于時光流轉、人生價值和藝術創作的思考。
“三復愧新詩”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tóng guān wèn ěr jí liù shǒu
和同官問耳疾六首
zhōng gǔ jiē wú yǔ, shuāi cán yì rèn shí.
鐘鼓嗟無與,衰殘亦任時。
suì huá zī bìn shàng, xīn shì yǒng yún zhī.
歲華髭鬢上,心事永云知。
shàng ruò líng rán shàn, hé néng yǎng jiù ér.
尚若泠然善,何能養就兒。
shù piān cún yǎ dào, sān fù kuì xīn shī.
數篇存雅道,三復愧新詩。
“三復愧新詩”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