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死肯辜天下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雖死肯辜天下知”全詩
勞生漫弭眾人謗,雖死肯辜天下知。
勸進偶能回漠北,輸忠猶憶佐邊陲。
秋風一夜翻庭綠,曉看髭髯半作絲。
分類:
作者簡介(曹勛)

曹勛(1098—1174)字公顯,一字世績,號松隱,潁昌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宣和五年(1123),以蔭補承信郎,特命赴進士廷試,賜甲科。靖康元年(1126),與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絹書,自燕山逃歸。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書,請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營救徽宗。當權者不聽,被黜。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和議成,充報謝副使出使金國,勸金人歸還徽宗靈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兩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隱文集》、《北狩見聞錄》等。他的詩比較平庸,但有幾首使金詩頗值得注意。
《閑居泉州》曹勛 翻譯、賞析和詩意
《閑居泉州》是宋代詩人曹勛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對功名的淡泊追求和自我安慰的情感,同時展現了他對社會輿論和歷史評價的無所畏懼。
詩詞中的譯文如下:
平凡的世間,功名無法預期,
像一只羝羊,自悔觸碰藩籬。
為了生計,忍受眾人的詆毀,
即便死去,也不愿委曲求全。
偶爾勸進之時,魂牽夢繞北國邊疆,
心懷忠誠,依然懷念輔佐邊陲的歲月。
秋風一夜吹過,院子的綠意翻涌,
黎明時分,看見胡須半蒙細絲。
這首詩詞傳達出的詩意和賞析如下:
《閑居泉州》表現了詩人曹勛對功名利祿的淡泊態度。他認為世俗的功名是不可預期的,就像一只羝羊觸碰藩籬,最終只會自我懊悔。詩人曹勛在平凡的生活中努力謀生,但卻要忍受眾人的詆毀和指責。然而,他表示即使面對死亡,也不愿意屈從于世俗的壓力,堅守自己的信念。
詩詞中也蘊含著對歷史評價的無畏態度。曹勛提到自己偶爾能夠勸進,這暗示他在歷史的回顧中,對自己在北方邊疆的忠誠事跡仍心有余悸,對那段輔佐邊陲的歲月念念不忘。他不懼社會輿論的譴責,堅守自己對事業和國家的忠誠。
最后,詩詞以秋風吹過一夜,院子的綠意翻涌來結束。這景象描繪了一個寧靜的居所,同時也寓意著歲月的流轉和變遷。黎明時分,詩人看到自己的髭髯已經半白如絲,這象征著時光的無情流逝,也傳達出詩人對光陰之美的感慨。
《閑居泉州》這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功名的淡泊態度和對歷史評價的無畏精神,同時展現了對個人境遇和時光流轉的思考。詩人曹勛借助平凡的生活情景,表達了對內心世界的體悟和對人生價值的思考,給人以深思和啟示。
“雖死肯辜天下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án jū quán zhōu
閑居泉州
píng shì gōng míng bù kě qī, dī yáng zì hèn chù fān lí.
平世功名不可期,羝羊自恨觸藩籬。
láo shēng màn mǐ zhòng rén bàng, suī sǐ kěn gū tiān xià zhī.
勞生漫弭眾人謗,雖死肯辜天下知。
quàn jìn ǒu néng huí mò běi, shū zhōng yóu yì zuǒ biān chuí.
勸進偶能回漠北,輸忠猶憶佐邊陲。
qiū fēng yī yè fān tíng lǜ, xiǎo kàn zī rán bàn zuò sī.
秋風一夜翻庭綠,曉看髭髯半作絲。
“雖死肯辜天下知”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