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消吾憂”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何以消吾憂”全詩
當時送行客,勉我無久留。
晤言宛如昨,庭葉忽再秋。
人生寸心違,何以消吾憂。
分類:
作者簡介(楊冠卿)
楊冠卿(1138-?)南宋詩人,字夢錫,江陵(今屬湖北)人,舉進士,為九江戎司掾,又嘗知廣州,以事罷。晚寓臨安。閉門不出,與姜夔等相倡和。冠卿才華清俊,四六尤流麗渾雅,淳熙十四年(1187),編有《群公詞選》三卷(已佚),自序曰:“余漂流困躓,久客諸侯間……時有所攖拂,則取酒獨酌,浩歌數闋,怡然自適,似不覺天壤之大,窮通之為殊途也。”著有《客亭類稿》十五卷。《彊村叢書》輯有《客亭樂府》一卷。《四庫總目》傳于世。
《悲秋》楊冠卿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悲秋》
朝代:宋代
作者:楊冠卿
悲秋,楊冠卿傾訴離別之情,表達了對離別的痛苦和不舍。
沄沄西江水,送我沙邊舟。
這里描繪了江水流淌的景象,作者坐在沙灘上的小船上,準備離開。
當時送行客,勉我無久留。
描繪了當時送別的朋友們,他們勸告作者不要久留,繼續前行。
晤言宛如昨,庭葉忽再秋。
這兩句表達了作者與朋友們告別時的交談,語言仿佛就像昨天一樣。而庭院的樹葉突然又變成秋天的顏色,暗示時間的流逝。
人生寸心違,何以消吾憂。
這兩句是詩詞的核心,作者表達了內心的痛苦和憂愁。他感到人生的命運與自己的內心真實感受并不一致,這種違背引發了他的憂愁。
賞析:
《悲秋》這首詩詞以描寫離別為主題,通過描繪作者的離別場景和心情,表達了作者對離別的痛苦和不舍之情。通過描述西江水流淌、沙邊舟行和送別的場景,給讀者帶來了一種凄涼的氛圍。詩中的對話和時間的流轉,更加深化了詩人的憂愁之感。最后兩句詩則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命運的反思,他感到內心真實的痛苦與人生的命運并不一致,這種矛盾讓他陷入了憂愁之中。整首詩以悲秋的意境貫穿始終,通過對離別和內心痛苦的描繪,引發讀者共鳴,使人深思人生和情感的復雜性。
“何以消吾憂”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ēi qiū
悲秋
yún yún xī jiāng shuǐ, sòng wǒ shā biān zhōu.
沄沄西江水,送我沙邊舟。
dāng shí sòng xíng kè, miǎn wǒ wú jiǔ liú.
當時送行客,勉我無久留。
wù yán wǎn rú zuó, tíng yè hū zài qiū.
晤言宛如昨,庭葉忽再秋。
rén shēng cùn xīn wéi, hé yǐ xiāo wú yōu.
人生寸心違,何以消吾憂。
“何以消吾憂”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一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