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更末伏應無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終更末伏應無暑”全詩
終更末伏應無暑,望見中元便有秋。
風爽氣先青草動,雨涼心共白蓮幽。
誰能跨鶴乘西顥,三十三天取次游。
分類:
《次韻虞叟九兄七月一日作》蘇泂 翻譯、賞析和詩意
《次韻虞叟九兄七月一日作》是蘇泂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日月跳丸逝不留,
陽光如同跳動的小球,迅速流逝不停留,
詩人借此形象描繪時間的飛逝。
吟蛩得意蛻蟬憂。
蛩蟲歡聲得意,蛻變成蟬,但蟬卻憂愁不已。
這兩種昆蟲的境遇形成鮮明的對比,折射出人生的喜悲起伏。
終更末伏應無暑,
長夜逐漸遠去,暑氣將無所寄托,
暗示夏天的尾聲即將過去,暑熱將逐漸消退。
望見中元便有秋。
遠望中元節的到來,便可感受到秋天的氣息。
中元節是中國農歷七月十五,傳統上是秋季的開始,因此詩人通過這一節氣來表達秋天的降臨。
風爽氣先青草動,
清風爽朗,涼爽的氣息先觸動青草,
寫出了秋天的清爽和涼意,并以草木的動態來表現季節的變遷。
雨涼心共白蓮幽。
雨水的涼意令人心曠神怡,白蓮花嬌美隱幽。
通過雨水和蓮花的描寫,詩人傳達了秋天的寧靜和美好。
誰能跨鶴乘西顥,
誰能駕鶴飛躍,乘坐西風自由翱翔,
表達了詩人對自由、無拘束的向往和追求。
三十三天取次游。
指詩人希望能夠在三十三天的時間里進行一次旅行。
這里的"三十三天"是指農歷七月有三十三天,意味著詩人希望能夠有充裕的時間來暢游,領略自然的美景。
這首詩詞以自然景物和季節的變遷為主題,通過描繪太陽、月亮、蛩蟲、蟬、草木、雨水和蓮花等形象,表達了時間的流逝、人生的喜悲、季節的變遷以及對自由和美好的向往。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富有意境和感情,給人以清新、歡快、深思的藝術享受。
“終更末伏應無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ì yùn yú sǒu jiǔ xiōng qī yuè yī rì zuò
次韻虞叟九兄七月一日作
rì yuè tiào wán shì bù liú, yín qióng dé yì tuì chán yōu.
日月跳丸逝不留,吟蛩得意蛻蟬憂。
zhōng gèng mò fú yīng wú shǔ, wàng jiàn zhōng yuán biàn yǒu qiū.
終更末伏應無暑,望見中元便有秋。
fēng shuǎng qì xiān qīng cǎo dòng, yǔ liáng xīn gòng bái lián yōu.
風爽氣先青草動,雨涼心共白蓮幽。
shuí néng kuà hè chéng xī hào, sān shí sān tiān qǔ cì yóu.
誰能跨鶴乘西顥,三十三天取次游。
“終更末伏應無暑”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六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