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莢車前蓋地皮”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榆莢車前蓋地皮”全詩
馬蹄無入朱門跡,縱使春歸可得知。
分類:
作者簡介(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游城南十六首·題于賓客莊》韓愈 翻譯、賞析和詩意
《游城南十六首·題于賓客莊》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榆莢車前蓋地皮,
薔薇蘸水筍穿籬。
馬蹄無入朱門跡,
縱使春歸可得知。
譯文:
榆莢掉在車前蓋上,
薔薇蘸水穿過籬笆。
馬蹄不曾踏入朱門,
即使春天歸來也可知曉。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寓言式的場景,通過描述景物展現了作者韓愈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和批判。詩中的榆莢和薔薇等自然元素代表著平凡的庶民生活,而朱門則象征著權貴階層的高門大戶。作者通過對比,表達了自己對社會階層分化和人情冷漠的不滿。
賞析:
1. 對比手法:詩中通過對比榆莢和薔薇與朱門之間的差距,揭示了社會階層的不平等和貧富之間的差異。這種對比凸顯了作者對社會不公的批判態度。
2. 自然意象:榆莢和薔薇是詩中所描繪的生活細節,它們具有韻律感和生命力,與朱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自然意象使詩詞更加具體生動,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
3. 隱喻手法:詩句中的“馬蹄無入朱門跡”以及“縱使春歸可得知”是隱喻的表達。馬蹄無法踏入朱門,暗喻了普通百姓無法進入權貴階層的現實。而縱使春天回來,也不會改變這種現狀,意味著社會的不公和不變。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富有意境的語言,表達了韓愈對當時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對庶民生活的關懷。它呼應了韓愈的主張,主張以文學批判社會,關注人民的生活狀況,并呼吁社會公正和平等。
“榆莢車前蓋地皮”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óu chéng nán shí liù shǒu tí yú bīn kè zhuāng
游城南十六首·題于賓客莊
yú jiá chē qián gài dì pí, qiáng wēi zhàn shuǐ sǔn chuān lí.
榆莢車前蓋地皮,薔薇蘸水筍穿籬。
mǎ tí wú rù zhū mén jī, zòng shǐ chūn guī kě dé zhī.
馬蹄無入朱門跡,縱使春歸可得知。
“榆莢車前蓋地皮”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