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歸天闕致時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便歸天闕致時康”全詩
暫從相公平小寇,便歸天闕致時康。
作者簡介(韓愈)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他與柳宗元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韓愈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贈刑部馬侍郎(馬總,時副晉公東征)》韓愈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贈刑部馬侍郎(馬總,時副晉公東征)》
朝代:唐代
作者:韓愈
紅旗照海壓南荒,
征入中臺作侍郎。
暫從相公平小寇,
便歸天闕致時康。
中文譯文:
紅旗照亮海面壓迫著南方荒涼之地,
你奉命出征東方,擔任晉公副手。
暫時輔佐相公,平定小兵亂,
然后歸返天闕,為國家帶來繁榮。
詩意:
這首詩是韓愈寫給馬總(馬侍郎)的贈詩,馬總是受命隨晉公東征的副手。詩中描繪了紅旗照亮海面,象征著軍隊的威嚴和強大。馬總奉命出征,進入中臺(地名,可能指東方的某個地方),擔任侍郎一職,負責輔佐晉公。他暫時與相公共同平定一些小規模的叛亂,然后回到皇宮,為國家帶來繁榮和安定。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富有力量的語言,表達了對馬總的贊美和祝福。紅旗照海的描寫營造出一種壯麗的場景,突出了馬總所承擔的重要使命。他作為晉公的副手,秉持公正,平定了一些小規模的叛亂,展現出他的才干和忠誠。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對馬總的期望,希望他回到皇宮,為國家的繁榮和安定做出更大的貢獻。
整首詩凝練而精煉,語言簡練卻意蘊豐富。通過對馬總的贊美和期望,詩人也間接表達了對國家的關切和祝福。這首詩展現了韓愈對忠誠和為國家盡職盡責的價值觀的推崇,同時也彰顯了他對輔佐者的贊許和鼓勵。
“便歸天闕致時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èng xíng bù mǎ shì láng mǎ zǒng, shí fù jìn gōng dōng zhēng
贈刑部馬侍郎(馬總,時副晉公東征)
hóng qí zhào hǎi yā nán huāng, zhēng rù zhōng tái zuò shì láng.
紅旗照海壓南荒,征入中臺作侍郎。
zàn cóng xiàng gōng píng xiǎo kòu, biàn guī tiān què zhì shí kāng.
暫從相公平小寇,便歸天闕致時康。
“便歸天闕致時康”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七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