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教禁臠曾知味”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若教禁臠曾知味”全詩
但須牢踏腳根地,更要放開心里天。
世事可憐旋磨蟻,人情爭慕集冠蟬。
若教禁臠曾知味,不似魚羹飯泰然。
分類:
作者簡介(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出郊再用韻賦三解》吳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出郊再用韻賦三解》是宋代吳潛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表達了對人生境遇的思考和感慨,探討了人們在世俗塵囂中的矛盾和追求。
詩詞中文譯文:
見說蓬瀛上界連,
誰知只在眼眼前。
但須牢踏腳根地,
更要放開心里天。
世事可憐旋磨蟻,
人情爭慕集冠蟬。
若教禁臠曾知味,
不似魚羹飯泰然。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樸實的語言表達了一種深刻的哲理。詩人通過郊外的景色和自然圖景來反思人生的真諦。
詩的開頭,詩人提到了"蓬瀛上界",形容了一個神奇的仙境,而后又指出這樣的仙境實際上只存在于眼前,借此表達了對世界的觀察和思考。
接下來,詩人提出了兩個關鍵詞:腳根地和心里天。腳根地指的是踏實的生活基礎和現實根基,而心里天則象征了人的內心世界和追求的理想。詩人認為,人們在追求理想的同時,也應該牢牢踏實在現實中,不忘初心,不離本真。
在接下來的幾句中,詩人用"世事可憐旋磨蟻,人情爭慕集冠蟬"的對比來描述人們在世俗中的不同追求。旋磨蟻是指勤勞而平凡的螞蟻,而集冠蟬則是指追逐虛榮的人。詩人通過這樣的對比,暗示了人們在追求物質和地位的過程中可能會迷失自己,而忽略了生活的真正意義。
最后一句"若教禁臠曾知味,不似魚羹飯泰然",詩人表達了一種豁達和從容的心態。禁臠是指禁食肉脊,而魚羹飯則是指平凡而滿足的飯菜。詩人認為,如果能夠品味簡單的生活和滿足,就能夠真正體會到生活的美好和安寧。
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通過自然景觀的描繪和寓意的交融,深入探討了人們在現實和理想之間的矛盾與選擇,表達了一種平實而豁達的生活態度。
“若教禁臠曾知味”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ū jiāo zài yòng yùn fù sān jiě
出郊再用韻賦三解
jiàn shuō péng yíng shàng jiè lián, shéi zhī zhī zài yǎn yǎn qián.
見說蓬瀛上界連,誰知只在眼眼前。
dàn xū láo tà jiǎo gēn dì, gèng yào fàng kāi xīn lǐ tiān.
但須牢踏腳根地,更要放開心里天。
shì shì kě lián xuán mó yǐ, rén qíng zhēng mù jí guān chán.
世事可憐旋磨蟻,人情爭慕集冠蟬。
ruò jiào jìn luán céng zhī wèi, bù shì yú gēng fàn tài rán.
若教禁臠曾知味,不似魚羹飯泰然。
“若教禁臠曾知味”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五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