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公所隱知何地”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黃公所隱知何地”全詩
黃公所隱知何地,賀監宜歸乞此洲。
良夜最佳惟午夜,今秋偏好是中秋。
舉杯酒露月同吸,仰面青天可問不。
分類:
作者簡介(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聞同官會碧沚用出郊韻三首》吳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聞同官會碧沚用出郊韻三首》是宋代吳潛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夜晚的景象,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自然與人文的思考和感慨。
詩詞中出現了"萬頃蟾光浩不收,花汀竹嶼思悠悠"的描寫,通過蟾光的廣袤、花汀和竹嶼的幽靜,展示了夜晚的寧靜和廣闊,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壯麗與恬靜。這種寧靜的氛圍引出了詩人對于人事的思索。"黃公所隱知何地,賀監宜歸乞此洲",表達了詩人對黃公隱居之地的好奇和向往,以及對賀監回歸的期盼。
詩詞中的"良夜最佳惟午夜,今秋偏好是中秋"表達了詩人對午夜的鐘愛,認為這是一個最美好的時刻。而"今秋偏好是中秋"則表達了詩人對于中秋節的喜愛和重視。這些描寫體現了詩人對于時間和節日的敏感和獨特感受。
在詩詞的結尾,詩人提到了"舉杯酒露月同吸,仰面青天可問不",通過描繪舉杯共飲、仰望青天,表達了詩人對于自然與人生的親近和對于人生的諸多疑問與探索。這種對于人生的思考和質問,使詩詞具有一種哲理性和思想性。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于自然和人文的思考和感慨,同時也體現了詩人對于時間、節日和人生意義的敏感和思索。詩詞中的意象和抒情手法相結合,給人以深邃的詩意和思考空間。
“黃公所隱知何地”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én tóng guān huì bì zhǐ yòng chū jiāo yùn sān shǒu
聞同官會碧沚用出郊韻三首
wàn qǐng chán guāng hào bù shōu, huā tīng zhú yǔ sī yōu yōu.
萬頃蟾光浩不收,花汀竹嶼思悠悠。
huáng gōng suǒ yǐn zhī hé dì, hè jiān yí guī qǐ cǐ zhōu.
黃公所隱知何地,賀監宜歸乞此洲。
liáng yè zuì jiā wéi wǔ yè, jīn qiū piān hǎo shì zhōng qiū.
良夜最佳惟午夜,今秋偏好是中秋。
jǔ bēi jiǔ lù yuè tóng xī, yǎng miàn qīng tiān kě wèn bù.
舉杯酒露月同吸,仰面青天可問不。
“黃公所隱知何地”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