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嫌載月舟如洗”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莫嫌載月舟如洗”全詩
風霜雨露無非教,菌槿椒蘭各有時。
退步元來天地闊,捫心自是鬼神知。
莫嫌載月舟如洗,贏得清名滿海涯。
分類:
作者簡介(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餞趙物斛三首》吳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餞趙物斛三首》是宋代吳潛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九折羊腸路險巘,
險巘過了始平夷。
風霜雨露無非教,
菌槿椒蘭各有時。
退步元來天地闊,
捫心自是鬼神知。
莫嫌載月舟如洗,
贏得清名滿海涯。
中文譯文:
曲折蜿蜒的山路險峻,
險峻之中終究會變得平坦。
風霜雨露無非教導,
蘑菇、槿花、胡椒、蘭草各自有其繁榮的時節。
退隱的步伐本來就是天地廣闊,
撫心自問只有鬼神知曉。
不要嫌棄載滿月光的船只如洗一般清澈,
贏得了清譽,遍布海涯。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山路為背景,以描繪旅途的曲折和艱險為主題。詩人通過描述九折羊腸般的險峻山路,表達了人生路途中的困難和挑戰。然而,他也表達了通過堅持和努力,最終能夠克服困難,走到平坦的始平之地。
詩中提到的風霜雨露代表了人生中的各種經歷和教訓,而菌槿椒蘭則象征著不同事物有各自繁榮的時機和時節。這種對自然界的描繪與人生的感悟相結合,表達了詩人對世事變遷和時光流轉的思考。
在詩的后半部分,詩人表達了一種退隱的心態。他認為退隱并不是因為逃避現實,而是因為認識到天地之間的廣闊和自身的渺小。他深深體悟到自己的內心真實只有鬼神能夠洞悉。這種頗具禪意的思考展示了詩人的超然情懷和對人生的深刻思考。
最后兩句詩意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清譽和聲名的追求。他告誡人們不要嫌棄自己載滿月光的船只如洗一般清澈,意味著應當珍惜自己的清譽和努力贏得的聲望,不要輕易拋棄。這種追求清名的態度和對聲譽的珍視,展示了詩人對于個人追求和社會認可的思考。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山路、自然景物和人生的抽象意象,表達了詩人對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思考。同時,它也傳遞了一種淡泊名利、超越塵世的哲理觀念,讓讀者感受到了詩人的豁達和對人生真諦的追求。
“莫嫌載月舟如洗”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àn zhào wù hú sān shǒu
餞趙物斛三首
jiǔ zhé yáng cháng lù xiǎn yǎn, xiǎn yǎn guò le shǐ píng yí.
九折羊腸路險巘,險巘過了始平夷。
fēng shuāng yǔ lù wú fēi jiào, jūn jǐn jiāo lán gè yǒu shí.
風霜雨露無非教,菌槿椒蘭各有時。
tuì bù yuán lái tiān dì kuò, mén xīn zì shì guǐ shén zhī.
退步元來天地闊,捫心自是鬼神知。
mò xián zài yuè zhōu rú xǐ, yíng de qīng míng mǎn hǎi yá.
莫嫌載月舟如洗,贏得清名滿海涯。
“莫嫌載月舟如洗”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八薺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