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愁撩得秋聲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只愁撩得秋聲動”全詩
官應可了劭農事,天豈終慳及物恩。
無復絕糧憂魯叟,何須進食念王孫。
只愁撩得秋聲動,老客他鄉易斷魂。
分類:
作者簡介(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再用前韻二首》吳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再用前韻二首》是宋代詩人吳潛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不假焦仙把酒噴,
把酒噴,意指痛飲,借酒消愁。焦仙是傳說中善飲的人物。這句詩表達了詩人沉浸在酒中,以酒來排遣內心的憂愁。
須臾澍雨若翻盆。
須臾,片刻;澍雨,大雨連綿。這句詩描繪了雨水傾瀉而下的景象,形容雨勢猛烈,如同盆中傾瀉出來一般。通過描繪雨勢,表達了詩人內心的煩憂和不安。
官應可了劭農事,
官應,指官府應該;劭農事,指好好辦理農事。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官府應該盡職盡責、認真處理農事的期望。官府的負責態度與努力對農業的發展至關重要,對百姓的生計和福祉起著重要作用。
天豈終慳及物恩。
終慳,最終慨嘆;物恩,指天地賜予的恩澤。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天地恩澤之大、人類所受恩惠之深的感慨。詩人認為天地的恩惠是無窮無盡的,人們應該珍惜、感激。
無復絕糧憂魯叟,
絕糧,斷糧;魯叟,指饑餓的老人。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饑餓的老人們的關切和憂慮。詩人希望沒有人再因為斷糧而憂慮,特別是那些年邁的人們。
何須進食念王孫。
何須,為何要;王孫,指富貴人家的子弟。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貧困人士為生計而憂慮的思考。詩人認為為何貧困人士還要憂慮吃飯的問題,而富貴人家的子弟卻無憂無慮。
只愁撩得秋聲動,
撩得,鼓動;秋聲,指秋天的聲音。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自己內心的不安和憂愁的感受。詩人擔心內心的不安和憂愁會使他受到外界環境的干擾,無法平靜。
老客他鄉易斷魂。
老客,指在他鄉的老人;易斷魂,容易失魂。這句詩表達了詩人對在他鄉的老人們的思念和關切。詩人認為老人在異鄉容易迷失自我、失去精神寄托。
通過《再用前韻二首》,吳潛表達了自己對社會現實和人生命運的思考。詩中既有對官府盡責、關心民生的期望,也有對貧困老人和貧困人士的關切和憂慮。同時,詩人也表達了自己內心的不安和憂愁。整首詩以寫景描寫和抒發情感為主,通過對自然景物和社會現實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和關懷。
“只愁撩得秋聲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ài yòng qián yùn èr shǒu
再用前韻二首
bù jiǎ jiāo xiān bǎ jiǔ pēn, xū yú shù yǔ ruò fān pén.
不假焦仙把酒噴,須臾澍雨若翻盆。
guān yīng kě le shào nóng shì, tiān qǐ zhōng qiān jí wù ēn.
官應可了劭農事,天豈終慳及物恩。
wú fù jué liáng yōu lǔ sǒu, hé xū jìn shí niàn wáng sūn.
無復絕糧憂魯叟,何須進食念王孫。
zhǐ chóu liāo dé qiū shēng dòng, lǎo kè tā xiāng yì duàn hún.
只愁撩得秋聲動,老客他鄉易斷魂。
“只愁撩得秋聲動”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一董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