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得新晴天亦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巴得新晴天亦笑”全詩
老境摧頹春更好,愁城高聳酒難攻。
一生當號知非子,萬事都歸亡是公。
巴得新晴天亦笑,東風吹夢過江東。
分類:
作者簡介(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行小圃偶成唐律呈直翁自昭叔夏》吳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行小圃偶成唐律呈直翁自昭叔夏
今年花信已成空,
白白紅紅苦雨中。
老境摧頹春更好,
愁城高聳酒難攻。
一生當號知非子,
萬事都歸亡是公。
巴得新晴天亦笑,
東風吹夢過江東。
中文譯文:
今年花兒的芬芳信息已經消散,
白色和紅色的花朵在痛苦的雨中。
老年的景象摧毀了春天的美好,
憂愁的城市高聳,難以攻克的是酒。
一生中,我應當被稱為知非子,
萬事歸于無常的是公正的。
即便在巴山得到晴朗的天空,也笑不出來,
東風吹過,夢想隨之飄過江東。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由宋代的吳潛創作,以唐律的形式呈現。詩人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幅凄涼而寂寥的景象。詩人描述了花朵的凋謝與雨水的侵蝕,暗示了歲月的流轉和生命的無常。老年的景象顯得破敗,與春天的美好形成鮮明的對比,反映出人事已非,歲月不饒人的現實。愁城高聳,象征著內心的憂傷與困頓,而酒則成為一種逃避和宣泄的方式,但卻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詩人自稱為"知非子",表明了對人生和世事的深刻思考。他認為萬事都歸于無常和死亡,這種觀念可以理解為對生命脆弱性的思考和對現實的拷問。在他看來,面對無常和死亡,人們應當保持公正和平靜的態度,不被世俗所擾亂。
最后兩句描繪了巴山晴朗的天空和東風吹過江東的情景。這里可以理解為即使在美好的自然環境中,詩人仍然無法擺脫內心的困擾和憂愁。這種對內心困境的感慨和對逝去時光的追憶,使整首詩更加深情而富有思考性。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生命和世事的思索,揭示了人生的無常和困擾,同時也流露出對美好時光的追憶和對現實的深深憂慮。
“巴得新晴天亦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íng xiǎo pǔ ǒu chéng táng lǜ chéng zhí wēng zì zhāo shū xià
行小圃偶成唐律呈直翁自昭叔夏
jīn nián huā xìn yǐ chéng kōng, bái bái hóng hóng kǔ yǔ zhōng.
今年花信已成空,白白紅紅苦雨中。
lǎo jìng cuī tuí chūn gèng hǎo, chóu chéng gāo sǒng jiǔ nán gōng.
老境摧頹春更好,愁城高聳酒難攻。
yī shēng dāng hào zhī fēi zi, wàn shì dōu guī wáng shì gōng.
一生當號知非子,萬事都歸亡是公。
bā dé xīn qíng tiān yì xiào, dōng fēng chuī mèng guò jiāng dōng.
巴得新晴天亦笑,東風吹夢過江東。
“巴得新晴天亦笑”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八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