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未必無長策”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儒生未必無長策”全詩
儒生未必無長策,枉使匈奴害狄山。
分類:
《讀史二首》宋庠 翻譯、賞析和詩意
《讀史二首》是宋代詩人宋庠的作品,這首詩以史書為主題,反映了歷史的變遷和人民的苦難。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如下:
讀史二首
孝武威靈動百蠻,
將軍辛苦到闐顏。
儒生未必無長策,
枉使匈奴害狄山。
中文譯文:
讀史有兩首
孝武的威靈動搖著百個蠻族,
將軍辛苦到了遙遠的闐顏。
儒生未必沒有長遠的謀略,
卻讓匈奴傷害了狄山。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歷史為背景,表達了作者對歷史的思考和對民族苦難的感嘆。
首先,詩中提到了孝武,他是宋代的一位皇帝,他的威靈動搖了百個蠻族。這里孝武的威靈指的是他的統治力量和威望,他的統治使得這些蠻族感到震驚和敬畏。
其次,詩中提到了將軍到達遙遠的闐顏,這是一個地名,意味著將軍經歷了艱苦的征戰和長途跋涉。將軍的辛苦暗示著歷史上戰爭的殘酷和軍人的犧牲。
然后,詩中提到了儒生,指的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文人學者。作者認為儒生并非沒有長遠的謀略,暗示著儒家思想對于治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重要性。
最后,詩中提到了匈奴害狄山。匈奴是古代游牧民族,狄山是指狄道山,它位于今天的甘肅省。這句詩意味著匈奴的入侵給狄山帶來了傷害和災難,同時也反映了歷史上民族間的戰爭和磨難。
整首詩通過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描繪,展現了歷史的曲折和人民的苦難。從孝武的威靈、將軍的辛苦、儒生的長遠謀略以及匈奴對狄山的害處,作者思考著歷史所帶來的教訓和深思。這首詩表達了對歷史的反思和對民族繁榮的期盼,同時也暗示了歷史與現實的關聯。
“儒生未必無長策”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ú shǐ èr shǒu
讀史二首
xiào wǔ wēi líng dòng bǎi mán, jiāng jūn xīn kǔ dào tián yán.
孝武威靈動百蠻,將軍辛苦到闐顏。
rú shēng wèi bì wú cháng cè, wǎng shǐ xiōng nú hài dí shān.
儒生未必無長策,枉使匈奴害狄山。
“儒生未必無長策”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一陌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