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音非耳通”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至音非耳通”全詩
長安日下影,又落江湖中。
離婁豈不明,子野豈不聰。
至寶非眼別,至音非耳通。
因緘俗外詞,仰寄高天鴻。
分類:
作者簡介(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唐代著名詩人。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
《失意歸吳因寄東臺劉復侍御》孟郊 翻譯、賞析和詩意
失意歸吳因寄東臺劉復侍御
自念西上身,忽隨東歸風。
長安日下影,又落江湖中。
離婁豈不明,子野豈不聰。
至寶非眼別,至音非耳通。
因緘俗外詞,仰寄高天鴻。
譯文:
自我想到去西方,卻被東風帶回故鄉。
長安日漸衰落,也被遺棄在江湖之中。
離開美好的婁山,是否會失去智慧?
主宰大寶不是靠眼睛,神奇的音樂不是通過耳朵傳達。
因此我借此信封寄托我的感嘆,向高天的鴻鵠投去。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孟郊創作的作品,表達了詩人對自己境遇的失望和對世俗的疏離感。詩中以一首自述之詞,表達了深深的無奈和對社會現實的悲涼。詩人自稱“自念西上身”,意思是自己內心向往去西方,追求精神的升華,但卻被“東歸風”所阻擋,“長安日下影,又落江湖中”。這里的“東歸風”可以理解為社會的壓力、世俗的束縛,而“長安日下影,又落江湖中”則是形容自己的境遇日益衰落,被遺棄于江湖之中。詩人對于現實的失望和無望給予了強烈的寫實色彩,表達出對現實社會不滿的情緒。
接下來的兩句詩,“離婁豈不明,子野豈不聰”,表達出對美好事物的思念,對離開婁山和子野,是否會失去智慧的擔心。離開了寶地,會不會失去靈感和智慧,這是詩人內心的疑問。
最后兩句,“至寶非眼別,至音非耳通。因緘俗外詞,仰寄高天鴻”,表達了詩人意識到寶貴的東西不是通過眼睛或耳朵來辨別的,而是需要透過心靈去體悟。面對世俗之外的境遇,詩人將自己的感慨和思念寄托給高天的鴻鵠,借此表達自己的心聲,希望超越塵世的羈絆,追求內心的自由和升華。
整首詩寄托了詩人對于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對現實社會的深思,通過對自身命運的抒發,展示了詩人純粹的內心世界。詩詞的語言簡練有力,情感飽滿,思想深遠,使人對現實社會的萬般滋味產生共鳴。
“至音非耳通”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ī yì guī wú yīn jì dōng tái liú fù shì yù
失意歸吳因寄東臺劉復侍御
zì niàn xī shàng shēn, hū suí dōng guī fēng.
自念西上身,忽隨東歸風。
cháng ān rì xià yǐng, yòu luò jiāng hú zhōng.
長安日下影,又落江湖中。
lí lóu qǐ bù míng, zi yě qǐ bù cōng.
離婁豈不明,子野豈不聰。
zhì bǎo fēi yǎn bié, zhì yīn fēi ěr tōng.
至寶非眼別,至音非耳通。
yīn jiān sú wài cí, yǎng jì gāo tiān hóng.
因緘俗外詞,仰寄高天鴻。
“至音非耳通”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