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荒夢草惠連愁”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池荒夢草惠連愁”全詩
行人猶說春風夜,燈影書聲共水樓。
分類:
作者簡介(林景熙)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陽,號霽山。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南宋末期愛國詩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釋褐成進士,歷任泉州教授,禮部架閣,進階從政郎。宋亡后不仕,隱居于平陽縣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撿拾帝骨葬于蘭亭附近。他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際詩壇、創作成績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溫州歷史上成就最高的詩人。卒葬家鄉青芝山。著作編為《霽山集》。
《哭德和伯氏六首》林景熙 翻譯、賞析和詩意
《哭德和伯氏六首》是宋代詩人林景熙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溪邊寂寞涼冷的環境中,因思念德和伯氏而悲傷哭泣的場景。下面是對這首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溪水冰冷,林景熙站在浣花宗旁邊,為已故的德和伯氏傷心哭泣。德和伯氏是詩人的親人或至交,他們的離世令詩人深感悲傷。詩人看著荒廢的池塘,心中充滿了憂愁和惆悵。他在夢中見到了一叢凋謝的草,進一步喚起了他對逝去友人的思念之情。
行人經過時,仍然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他們告訴詩人在這個春風的夜晚,還有人欣賞著美好的風景。然而,對于詩人來說,即使是春天的夜晚,也無法驅散他內心的憂愁。在水樓上,燈影和書聲交織在一起,給他帶來了一絲慰藉。
這首詩以寥寥數語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哀傷和思念之情。通過描繪寂寞涼冷的溪邊環境,荒廢的池塘和凋謝的草,詩人將自己的情感與自然景物相結合,增強了對德和伯氏的懷念之情。詩中的行人和水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行人帶來了春風和美好的景象,而詩人的內心仍然充滿憂愁。這種反差進一步凸顯了詩人內心深處的痛苦和無奈。
整首詩情感真摯,表達了詩人對逝去友人的思念之情。通過自然景物的描寫和對比,詩人將自己的內心世界與外在環境融為一體,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他內心深處的悲傷和孤獨。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示了林景熙獨特的詩歌才華和情感表達能力。
“池荒夢草惠連愁”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kū dé hé bó shì liù shǒu
哭德和伯氏六首
xī lěng huàn huā zōng wǔ kū, chí huāng mèng cǎo huì lián chóu.
溪冷浣花宗武哭,池荒夢草惠連愁。
xíng rén yóu shuō chūn fēng yè, dēng yǐng shū shēng gòng shuǐ lóu.
行人猶說春風夜,燈影書聲共水樓。
“池荒夢草惠連愁”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