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借龍宮五百年”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佛借龍宮五百年”全詩
叢林忽涌中流地,雙塔曾擎半壁天。
石色帶云籠客袖,磬聲和月落漁船。
袈袍不限侵門水,十載何人坐象筵。
分類:
作者簡介(林景熙)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陽,號霽山。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南宋末期愛國詩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釋褐成進士,歷任泉州教授,禮部架閣,進階從政郎。宋亡后不仕,隱居于平陽縣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撿拾帝骨葬于蘭亭附近。他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際詩壇、創作成績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溫州歷史上成就最高的詩人。卒葬家鄉青芝山。著作編為《霽山集》。
《江心寺》林景熙 翻譯、賞析和詩意
《江心寺》是宋代文人林景熙的作品。這首詩描繪了江心寺的景色和氛圍,以及佛教的深遠意義。
詩意:
這首詩以江心寺為背景,表達了佛教的博大精深以及寺廟的莊嚴和寧靜。詩中提到佛經中的龍宮傳說,意味著佛教的歷史悠久,代代相傳。作者通過描繪江心寺的景色和氛圍,展示了佛教的力量和影響,同時也表達了對佛教信仰的敬仰之情。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江心寺的景色和佛教的神秘氛圍。詩中提到寺廟與城市的分隔,以及村莊的寧靜,表現了江心寺的獨特位置和獨立性。叢林忽然涌動的景象和高聳入云的雙塔形象生動地展示了佛教的莊嚴和威嚴。詩中還描繪了石色與云霧交融的景象,磬聲與月光交相輝映,給人以寧靜和超脫的感覺。袈裟不受水浸,象筵上的修行者坐在那里已經有十年了,表現了佛教信仰者對修行的堅持和奉獻。
整首詩以簡潔明了的語言,描繪了江心寺的景色和佛教的神秘氛圍,展示了佛教的力量和影響。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和對佛教信仰的表達,詩人成功地傳達了對佛教的敬意和對修行者的贊美。整首詩意境深遠,給人以寧靜和超脫的感覺,展示了佛教文化的獨特魅力。
“佛借龍宮五百年”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iāng xīn sì
江心寺
fú jiè lóng gōng wǔ bǎi nián, píng fēn chéng shù yǔ cūn yān.
佛借龍宮五百年,平分城樹與村煙。
cóng lín hū yǒng zhōng liú dì, shuāng tǎ céng qíng bàn bì tiān.
叢林忽涌中流地,雙塔曾擎半壁天。
shí sè dài yún lóng kè xiù, qìng shēng hé yuè luò yú chuán.
石色帶云籠客袖,磬聲和月落漁船。
jiā páo bù xiàn qīn mén shuǐ, shí zài hé rén zuò xiàng yán.
袈袍不限侵門水,十載何人坐象筵。
“佛借龍宮五百年”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