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暗孤城首重回”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草暗孤城首重回”全詩
竹籟曉和幽梵合,藤花春入古松開。
丹空遺灶形難蛻,草暗孤城首重回。
處士凄涼猶是晉,廬山蓮社許參陪。
分類:
作者簡介(林景熙)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陽,號霽山。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南宋末期愛國詩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釋褐成進士,歷任泉州教授,禮部架閣,進階從政郎。宋亡后不仕,隱居于平陽縣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撿拾帝骨葬于蘭亭附近。他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際詩壇、創作成績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溫州歷史上成就最高的詩人。卒葬家鄉青芝山。著作編為《霽山集》。
《瑞安院》林景熙 翻譯、賞析和詩意
《瑞安院》是宋代文人林景熙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山間的寶閣,以及山鳥、山云、竹聲、梵音、藤花和古松的景象,同時還融入了一些歷史和文學的意象。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倚靠在山腰上的寶閣,照耀著高峻的山峰。山上的鳥兒和云彩自由地來去。竹林的聲音與清幽的佛音相和諧,藤花春天穿過古松的枝葉。紅色的煙霧遺留在灶臺上,形狀難以褪去,草木茂密掩蓋了孤寂城頭,重返了昔日的輝煌。這個處士的凄涼境遇仍然像晉代一樣,廬山的蓮社邀請你前去參觀。
詩意:
《瑞安院》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對寧靜、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歷史的追溯。寶閣倚山而建,給人一種高傲、獨立的感覺,與山鳥、山云的往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竹林的聲音與佛音相融,傳達出一種寧靜和超脫塵世的意境。藤花穿過古松,象征著春天的到來,也暗示著歷史的回歸和繁榮的往昔。
詩詞中的丹空遺灶、草暗孤城等描寫,通過暗示歷史的消逝和時間的流轉,表達了作者對逝去歲月和輝煌文化的思考和懷念。詩中所提到的處士和晉代,以及廬山的蓮社,都是歷史和文學的意象,進一步擴展了詩詞的意境和內涵。整首詩以自然景物為背景,融入了歷史和文化的元素,展現了作者對自然、歷史和人文的獨特感悟。
賞析:
《瑞安院》以林景熙獨特的筆觸描繪了一幅山間寶閣的景象,將山鳥、山云、竹聲、梵音、藤花和古松等元素融入其中,展現了自然的美妙和歷史的變遷。詩詞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對比,使讀者能夠感受到山間寧靜、歷史的滄桑和文化的瑰寶。
在閱讀《瑞安院》時,讀者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山間的寶閣之中,感受大自然的恢弘和寧靜。同時,通過對歷史和文化意象的追溯,可以反思人類的文明之路和歷史的起伏。詩中的丹空遺灶、草暗孤城等描寫,使人產生對逝去歲月和曾經輝煌的思考,引發對人生和歷史的深刻思考。
總的來說,《瑞安院》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展示了作者對寧靜、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融入了歷史和文學的元素,呈現出一種獨特的意境和情感。這首詩詞以其深邃的詩意和豐富的意象,給人們帶來了對自然、歷史和文化的思考和感悟,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和賞析。
“草暗孤城首重回”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ruì ān yuàn
瑞安院
yǐ shān bǎo gé zhào cuī wéi, shān niǎo shān yún zì qù lái.
倚山寶閣照崔嵬,山鳥山云自去來。
zhú lài xiǎo hé yōu fàn hé, téng huā chūn rù gǔ sōng kāi.
竹籟曉和幽梵合,藤花春入古松開。
dān kōng yí zào xíng nán tuì, cǎo àn gū chéng shǒu chóng huí.
丹空遺灶形難蛻,草暗孤城首重回。
chǔ shì qī liáng yóu shì jìn, lú shān lián shè xǔ cān péi.
處士凄涼猶是晉,廬山蓮社許參陪。
“草暗孤城首重回”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