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遮赤日厭飛埃”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手遮赤日厭飛埃”全詩
暑如酷吏何當去,薰自重華知幾來。
腳踏層冰思遠壑,手遮赤日厭飛埃。
披襟坐石不能夜,忽聽南山起怒雷。
分類:
作者簡介(林景熙)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陽,號霽山。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南宋末期愛國詩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釋褐成進士,歷任泉州教授,禮部架閣,進階從政郎。宋亡后不仕,隱居于平陽縣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撿拾帝骨葬于蘭亭附近。他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際詩壇、創作成績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溫州歷史上成就最高的詩人。卒葬家鄉青芝山。著作編為《霽山集》。
《納涼》林景熙 翻譯、賞析和詩意
《納涼》是宋代詩人林景熙的作品。這首詩以夏日的炎熱為背景,描繪了作者在炎炎夏日尋找涼爽的場景,表達了對炎夏的不滿和對清涼的渴望。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分析和賞析。
中文譯文:
黃卷無端作睡媒,
火云萬朵郁崔嵬。
暑如酷吏何當去,
薰自重華知幾來。
腳踏層冰思遠壑,
手遮赤日厭飛埃。
披襟坐石不能夜,
忽聽南山起怒雷。
詩意分析:
《納涼》這首詩在描繪夏日炎熱的同時,表達了作者對炎夏的不滿和對清涼的向往。詩中通過描繪自然景象和感受來傳達作者的情感。
第一句描述了炎熱的夏天,使用了“黃卷”來形容悶熱的空氣,這種感覺使人難以入眠。第二句以“火云萬朵郁崔嵬”來描繪炎熱的景象,形容烈日如同火焰般燃燒,強調了炎夏的艷烈和不舒適。
接下來的兩句表達了作者對暑天的不滿和對涼爽的期盼。作者將酷熱的天氣比作殘暴的官吏,詢問何時才能離去。而涼風卻無法及時吹拂,使人渴望著清涼與宜人的氣候。
第五句以“腳踏層冰思遠壑”來表達對清涼環境的向往。這里的“層冰”暗示著涼爽的感覺,而“遠壑”則暗示著幽靜的山谷,使人心生遐想。
接下來的兩句繼續表達了對炎熱天氣的不滿,以及對清涼環境的渴望。作者用“赤日”來形容炎炎夏日的陽光,手遮之下,仍感到飛揚的塵埃,反映了炎熱天氣給人帶來的不適感。
最后一句以“南山起怒雷”作為詩的結尾,突然出現的雷聲傳達了作者內心的不安和焦躁,也可以理解為對炎夏天氣的不滿的宣泄。
賞析:
《納涼》這首詩從炎熱的夏天出發,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和對個人感受的抒發,表達了作者對炎夏的不滿和對涼爽的渴望。詩中運用了形象生動的描寫手法,通過對火云、赤日等形象的運用,使讀者能夠感受到炎熱的氣氛和作者的情感體驗。
詩中的幾個意象都與炎熱相關,如“黃卷”、“火云”、“赤日”等,這些形象使得讀者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作者所描繪的夏日的炎熱。同時,詩中也通過對清涼景象的描繪,如“層冰”、“遠壑”等,展示了作者對涼爽環境的向往和渴望。
整首詩情感真摯,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和對內心感受的抒發,表達了作者對夏日酷熱的不滿和對涼爽的向往。詩中的形象描寫生動鮮明,給人以直觀的感受,同時也通過對比炎熱和清涼的景象,凸顯了作者情感的對立和沖突,增強了詩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整首詩通過對夏日酷熱的描繪,以及對清涼環境的渴望,使讀者能夠共鳴和體悟到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引發了對自然與人情感的思考和感悟。
“手遮赤日厭飛埃”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nà liáng
納涼
huáng juǎn wú duān zuò shuì méi, huǒ yún wàn duǒ yù cuī wéi.
黃卷無端作睡媒,火云萬朵郁崔嵬。
shǔ rú kù lì hé dāng qù, xūn zì zhòng huá zhī jǐ lái.
暑如酷吏何當去,薰自重華知幾來。
jiǎo tà céng bīng sī yuǎn hè, shǒu zhē chì rì yàn fēi āi.
腳踏層冰思遠壑,手遮赤日厭飛埃。
pī jīn zuò shí bù néng yè, hū tīng nán shān qǐ nù léi.
披襟坐石不能夜,忽聽南山起怒雷。
“手遮赤日厭飛埃”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