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冠幸免野猿嗔”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儒冠幸免野猿嗔”全詩
吹來松氣清人骨,為洗東華萬斛塵。
分類:
作者簡介(林景熙)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陽,號霽山。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南宋末期愛國詩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釋褐成進士,歷任泉州教授,禮部架閣,進階從政郎。宋亡后不仕,隱居于平陽縣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撿拾帝骨葬于蘭亭附近。他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際詩壇、創作成績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溫州歷史上成就最高的詩人。卒葬家鄉青芝山。著作編為《霽山集》。
《游九鎖山·松間》林景熙 翻譯、賞析和詩意
《游九鎖山·松間》是宋代詩人林景熙的作品。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杖下客人偶然遇到了引領著山中鶴的人,戴著儒冠的客人幸運地避開了野猿的憤怒。吹拂而來的松樹氣息凈化了人們的骨血,仿佛洗去了東華山萬斛塵土。
這首詩以自然山水為背景,通過描寫松樹間的經歷,表達了清新自然、洗滌心靈的意境。松樹在中國文化中有著崇高的地位,被視為堅毅、不屈的象征。詩中的山鶴、野猿、松樹等景物元素,通過對比和對照,突出了松樹的獨特性質。
詩人在山間偶遇引領著鶴的人,這一情節暗示了詩人的心境平和而幸運。儒冠象征著文化修養和高尚品質,客人能夠幸免于野猿的嗔怒,顯示出他的仁德和智慧。松樹的氣息清新宜人,它的存在凈化了人們的骨血,使人們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凈化的作用。詩中提到的東華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名山之一,表示詩人希望通過這種凈化與洗滌,達到心靈的升華與凈化。
這首詩借助自然景物的描寫,傳遞了山水之間的和諧與人與自然的融洽。通過對松樹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贊美和向往,同時也傳達了對內心的凈化和超脫的追求。整首詩以簡潔而清新的語言,展現了詩人對自然、人文和心靈的深刻思考和領悟,給人一種寧靜、凈化的美感。
“儒冠幸免野猿嗔”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óu jiǔ suǒ shān sōng jiān
游九鎖山·松間
kè zhàng ǒu féng shān hè yǐn, rú guān xìng miǎn yě yuán chēn.
客杖偶逢山鶴引,儒冠幸免野猿嗔。
chuī lái sōng qì qīng rén gǔ, wèi xǐ dōng huá wàn hú chén.
吹來松氣清人骨,為洗東華萬斛塵。
“儒冠幸免野猿嗔”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