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拄東南半壁天”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拄東南半壁天”全詩
地鄰千尺擎天柱,不拄東南半壁天。
分類:
作者簡介(林景熙)

林景熙(1242~1310),字德暘,一作德陽,號霽山。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南宋末期愛國詩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釋褐成進士,歷任泉州教授,禮部架閣,進階從政郎。宋亡后不仕,隱居于平陽縣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撿拾帝骨葬于蘭亭附近。他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際詩壇、創作成績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溫州歷史上成就最高的詩人。卒葬家鄉青芝山。著作編為《霽山集》。
《游九鎖山·天柱峰》林景熙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游九鎖山·天柱峰》
中文譯文:
誰能登上孤峰紫翠巔,
流泉從山巔一路流向宮前。
這片土地鄰近千尺高聳的天柱,
它是東南天空的半壁支撐。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座名為天柱峰的孤峰,以及它的壯麗景色。詩人通過描寫山峰上的流泉,將山峰與宮殿連接起來,展示了山水之間的和諧與連續。天柱峰高聳入云,宛如撐起半邊天空,象征著山勢之雄偉與壯觀。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而凝練的語言,傳達了作者對天柱峰的贊美之情。孤峰紫翠巔的描繪,展示了山峰的高峻和美麗。流泉一脈到宮前的描寫,將山水景色與人文建筑相結合,形成了一幅自然與人文相融合的美麗畫卷。而天柱峰作為東南方向的標志性山峰,被形容為撐起半壁天的巨大支柱,給人一種莊嚴威嚴的感覺。整首詩以山峰的雄偉壯觀為主題,通過細膩而富有意境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景色的贊美和敬畏之情。
這首詩詞展示了宋代文人對山水的獨特感悟和審美追求,以及他們對自然景色的贊美和對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同時,通過將山峰與人文景觀相結合,詩人展示了自然與人文之間的和諧共生,表達了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理念。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和意境深遠的描寫,給人以清新悠遠的感覺,使讀者能夠在心靈中感受到山水之美和自然的力量。
“不拄東南半壁天”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óu jiǔ suǒ shān tiān zhù fēng
游九鎖山·天柱峰
shuí zhuō gū fēng zǐ cuì diān, liú quán yī mài dào gōng qián.
誰卓孤峰紫翠巔,流泉一脈到宮前。
dì lín qiān chǐ qíng tiān zhù, bù zhǔ dōng nán bàn bì tiān.
地鄰千尺擎天柱,不拄東南半壁天。
“不拄東南半壁天”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