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常處於中”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要常處於中”全詩
要常處於中,不可違終食。
分類:
《閒居雜詠三十二首》陳淳 翻譯、賞析和詩意
《閑居雜詠三十二首·仁》是宋代詩人陳淳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它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仁人之安宅,
在心本全德。
要常處於中,
不可違終食。
詩意:
這首詩詞探討了仁德與內心安寧之間的關系。它強調了一個仁人在內心深處追求全面德行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平衡和中庸之道的必要性。
賞析:
《閑居雜詠三十二首·仁》以簡潔明了的語言表達了它的主題。首句“仁人之安宅”意味著真正的仁人能夠在自己的內心中建立一個安寧的居所,這種居所并非物質上的住所,而是心靈的凈土。它傳達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即一個人只有在內心深處追求仁義道德,才能真正達到內心的平靜與安寧。
接下來的兩句“在心本全德,要常處於中”強調了仁德的內在性質。它們指出了仁德不僅僅是一種表面的行為,而是根植于內心的道德準則。仁德的實踐需要持之以恒,常常保持在中庸之道上,不偏不倚地處理各種事物。這種中庸之道的態度是仁德的表現,也是實現個人和社會和諧的關鍵。
最后一句“不可違終食”強調了仁德的重要性。它指出,仁德應該貫穿于一個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僅是在特定的時刻或特定的領域表現出來。仁德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持久的追求。
《閑居雜詠三十二首·仁》通過簡短而精練的語言,表達了對仁德與內心安寧之間緊密聯系的思考。它提醒人們,內心的安寧和追求仁德是相互促進的,只有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繁榮。
“要常處於中”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ián jū zá yǒng sān shí èr shǒu
閒居雜詠三十二首
rén rén zhī ān zhái, zài xīn běn quán dé.
仁人之安宅,在心本全德。
yào cháng chù yú zhōng, bù kě wéi zhōng shí.
要常處於中,不可違終食。
“要常處於中”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仄韻) 去聲一送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