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聽搗寒衣”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又聽搗寒衣”全詩
月明見潮上,江靜覺鷗飛。
旅宿今已遠,此行殊未歸。
離家久無信,又聽搗寒衣。
分類:
作者簡介(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宿臨江驛(一作宿江上,一作宿溪中驛)》張籍 翻譯、賞析和詩意
《宿臨江驛(一作宿江上,一作宿溪中驛)》是一首唐代詩詞,作者是張籍。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楚驛南渡口,
夜深來客稀。
月明見潮上,
江靜覺鷗飛。
旅宿今已遠,
此行殊未歸。
離家久無信,
又聽搗寒衣。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詩人在臨江驛過夜的情景。夜深人靜,很少有旅客來到這個渡口。在明亮的月光下,可以看到潮水悄悄地漲上來,而江水靜謐,只能察覺到飛翔的海鷗。詩人旅途已經漫長,但他仍未歸家。他離開家鄉已經很久,卻一直沒有收到家人的消息,只能聽到自己拍打寒衣的聲音。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一個寂靜的夜晚場景,同時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和旅途的辛酸。詩中運用了幾個景物和細節,展現了作者對自然環境的敏感和對家鄉的思念。
首先,詩人描述了楚地的南渡口,暗示著他已經遠離家鄉。夜深,渡口的旅客稀少,增加了孤寂的氛圍。
其次,詩人借助月光和江水來烘托情感。月明的夜晚,潮水緩緩上漲,形成了一幅靜謐而美麗的畫面。江水靜靜地流淌,只有飛翔的海鷗才能在寧靜中被察覺到。這些景物的描繪增強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最后,詩人表達了自己漫長的旅途和久違家信的苦楚。他已經在外旅宿了很久,但仍未能歸家。他渴望得到家人的消息,但長時間的分離使他感到無望,只能在夜晚聽到自己拍打寒衣的聲音,進一步強調了他的孤寂和渴望。
整首詩以簡練的語言刻畫了作者的心境,通過對自然景物和個人經歷的描繪,展示了旅途中的孤獨和思鄉之情。這首詩喚起了讀者對家鄉和親情的共鳴,同時也表達了旅人在異鄉的無助和渴望歸家的情感,具有深遠的思想內涵。
“又聽搗寒衣”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ù lín jiāng yì yī zuò sù jiāng shàng, yī zuò sù xī zhōng yì
宿臨江驛(一作宿江上,一作宿溪中驛)
chǔ yì nán dù kǒu, yè shēn lái kè xī.
楚驛南渡口,夜深來客稀。
yuè míng jiàn cháo shàng, jiāng jìng jué ōu fēi.
月明見潮上,江靜覺鷗飛。
lǚ sù jīn yǐ yuǎn, cǐ xíng shū wèi guī.
旅宿今已遠,此行殊未歸。
lí jiā jiǔ wú xìn, yòu tīng dǎo hán yī.
離家久無信,又聽搗寒衣。
“又聽搗寒衣”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仄韻) 去聲五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