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裳天地顛”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冠裳天地顛”全詩
唐意介之孫,忍餓死空山。
我嘗讀史冊,悵望南渡前。
似茲良亦多,晚輩未可姍。
此責有所歸,冠裳天地顛。
禍至崩杞國,彼悔其奚言。
分類:
《擬詠貧士七首》方回 翻譯、賞析和詩意
《擬詠貧士七首》是宋代詩人方回的作品。這首詩以貧窮的士人為主題,表達了對貧困境遇的痛惜和對時局的憂慮。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擬詠貧士七首
龔夬坐何罪,
持扇行覓錢。
唐意介之孫,
忍餓死空山。
我嘗讀史冊,
悵望南渡前。
似茲良亦多,
晚輩未可姍。
此責有所歸,
冠裳天地顛。
禍至崩杞國,
彼悔其奚言。
譯文:
龔夬坐著有何罪過,
手持扇子四處求財。
唐意介之孫孫,
寧愿餓死在荒山。
我曾讀歷史書籍,
悲嘆著南渡之前。
類似這樣的人有很多,
后代還未能幸免。
這種責任有所歸屬,
即使天地顛倒也無妨。
災禍降臨到崩杞國,
他們悔恨自己當初的言辭。
詩意和賞析:
《擬詠貧士七首》以描述貧窮士人的命運為主題,表達了對貧困者的同情和對時局的憂慮。詩中的龔夬是一個受封建社會制度束縛、生活貧困的士人形象。他不得不持扇四處討錢,以度日維艱。詩人通過描述他的境遇,表達了對貧困者的同情和對社會不公的不滿。
詩中提到唐意介之孫,暗示了貧窮的士人并非個案,類似的情況在當時是很普遍的。詩人以自己曾經閱讀歷史書籍為背景,抒發了對南渡前的時局的無奈和失望。這里的南渡指的是南宋的建立,意味著北宋的滅亡,對于崇尚文化的士人來說,這是一個不幸的事件。
詩人在最后兩句中表達了對社會不公的責備。他認為這種責任應當由天地承擔,即使天地顛倒也無妨。崩杞國的禍患是一種象征,暗示了社會的不正之處。他暗示那些當初對貧窮者不聞不問的人,當災禍降臨時會后悔自己的冷漠。
整首詩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貧窮士人的生活困境,并通過對歷史和社會的反思,抒發了對社會不公和對貧困者遭遇的關切。這首詩以平實的筆觸傳遞了深刻的人道主義情懷,讓人對社會現實有所反思。
“冠裳天地顛”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nǐ yǒng pín shì qī shǒu
擬詠貧士七首
gōng guài zuò hé zuì, chí shàn xíng mì qián.
龔夬坐何罪,持扇行覓錢。
táng yì jiè zhī sūn, rěn è sǐ kōng shān.
唐意介之孫,忍餓死空山。
wǒ cháng dú shǐ cè, chàng wàng nán dù qián.
我嘗讀史冊,悵望南渡前。
shì zī liáng yì duō, wǎn bèi wèi kě shān.
似茲良亦多,晚輩未可姍。
cǐ zé yǒu suǒ guī, guān shang tiān dì diān.
此責有所歸,冠裳天地顛。
huò zhì bēng qǐ guó, bǐ huǐ qí xī yán.
禍至崩杞國,彼悔其奚言。
“冠裳天地顛”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下平一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