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留玉箸痕”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停留玉箸痕”全詩
君門常不見,無處謝前恩。
《雜曲歌辭·排遍第三》佚名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雜曲歌辭·排遍第三》
朝代:唐代
作者:佚名
中文譯文:
坐對銀釭曉,
停留玉箸痕。
君門常不見,
無處謝前恩。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黎明時分的場景,以及主人公內心的思考和感慨。作者使用了簡練而富有意境的語言,勾勒出一種朦朧的美感。
首先,詩中提到了"銀釭",暗指了燃燒的銀燈。黎明時分,銀燈的光芒逐漸黯淡,將人物的面容映照出來,暗示主人公此時坐在燈前,思緒紛亂。"銀釭曉"一句表現了早晨的靜謐,以及主人公在這樣的環境中的沉思。
接著,詩中出現了"玉箸痕"的描寫。這里的"玉箸"意味著主人公的飯食,"痕"則指留下的痕跡。這一描寫暗示主人公在沉思之際,飯菜已冷,箸已停,表達了主人公對現實生活的疏離感和內心的思考。
接下來的兩句"君門常不見,無處謝前恩"揭示了主人公在某種情感上的失落和遺憾。"君門"指的是主人公的恩師或關鍵人物,而"常不見"則表明主人公長時間沒有見到他們了。這里的"君門"也可以理解為主人公所向往的社交圈或權貴階層,暗示主人公的孤獨和被邊緣化的狀態。"無處謝前恩"則表達了主人公對過去的恩情和幫助的感激之情,但又無法找到合適的機會表達。
總的來說,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和意境豐富的描寫,表達了主人公在黎明時分的思考與感慨。主人公坐在銀燈前,回憶著過去的關系和人際網絡,感受著現實中的孤獨和無奈。這首詩通過抒發主人公內心的情感,展現了唐代社會中士人的心態和處境,呈現了一種對于人情世故的思考和詩人對現實的審視。
“停留玉箸痕”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á qū gē cí pái biàn dì sān
雜曲歌辭·排遍第三
zuò duì yín gāng xiǎo, tíng liú yù zhù hén.
坐對銀釭曉,停留玉箸痕。
jūn mén cháng bú jiàn, wú chǔ xiè qián ēn.
君門常不見,無處謝前恩。
“停留玉箸痕”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三元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