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處見花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處處見花稀”全詩
明日來應盡,林間宿不歸。
分類:
作者簡介(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惜花》張籍 翻譯、賞析和詩意
《惜花》是唐代詩人張籍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山中春已晚,
處處見花稀。
明日來應盡,
林間宿不歸。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春天山中的景象。春天已經漸漸進入尾聲,處處可見花兒凋謝稀少。詩人提到明天將來,花兒可能會盡情綻放一次,但他卻決定在林間過夜,不回去了。
賞析:
《惜花》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春天逝去的惋惜之情。詩中的山中春已晚,處處見花稀,揭示了春天即將過去的景象。春天是一年四季中生機盎然、花開花謝最為頻繁的季節,而現在花兒已經凋謝得所剩無幾,景色變得稀薄。這種景象引發了詩人的感慨和憂傷。
詩的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決定。他說明天明日來應盡,花兒或許會再次盛開,但他卻選擇在林間過夜,不回去了。這種選擇暗示了詩人對逝去的春天的留戀,同時也表達了他對離別和無常的思考。詩人選擇留宿在林間,也可以視為對大自然的傾慕和追求自由的表達。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和短小的篇幅,傳遞了詩人對瞬息即逝的春天的珍惜和對生命無常的思考。通過描繪春天的衰落和詩人的選擇,詩詞引發讀者對時間流逝和生命短暫性的共鳴,同時也展示了詩人細膩而深沉的情感。
“處處見花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ī huā
惜花
shān zhōng chūn yǐ wǎn, chǔ chù jiàn huā xī.
山中春已晚,處處見花稀。
míng rì lái yīng jǐn, lín jiān sù bù guī.
明日來應盡,林間宿不歸。
“處處見花稀”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五微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