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中唯有轉經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堂中唯有轉經人”全詩
入夜無煙燈更好,堂中唯有轉經人。
分類:
作者簡介(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題玉像堂》張籍 翻譯、賞析和詩意
《題玉像堂》是唐代張籍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玉毫不著世間塵,
輝相分明十八身。
入夜無煙燈更好,
堂中唯有轉經人。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玉像堂的景象。玉像堂是供奉佛像的地方,這里的佛像十分精美,通體潔白無暇,不受塵埃的污染。在夜晚,沒有煙燈的照耀,更能凸顯佛像的光芒。堂內只有一個專職轉經的人,默默地念誦經文。
賞析:
這首詩通過描繪玉像堂的景象,表達了對佛教信仰和修行的贊美。詩中的玉像是以美玉雕刻而成,光潔無瑕,象征著純凈和崇高的境界。玉毫不著世間塵,意味著佛像超脫了塵世的煩惱和雜念,展現了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
詩中提到佛像的身體有十八個身體,這是一種修辭手法,用來形容佛像的輝煌和莊嚴。這里的"輝相"指的是佛像散發出的光芒和神圣的氣息。佛像在夜晚沒有煙燈的照耀下,反而更加華麗奪目,傳遞出一種超越世俗的光輝和力量。
最后兩句表達了在玉像堂中,只有一個專職的轉經人。這個人默默地念誦經文,以此表達對佛教的虔誠和敬畏之情。整首詩給人以寧靜、莊嚴和超然的感覺,展現了佛教信仰的力量和美感。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既是對佛像的贊美,也是對佛教信仰的歌頌。通過描繪玉像堂的景象,詩人展現了佛教追求超脫塵世的理念,以及佛像所具有的莊嚴、光輝和神圣之美。
“堂中唯有轉經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yù xiàng táng
題玉像堂
yù háo bù zháo shì jiān chén, huī xiāng fēn míng shí bā shēn.
玉毫不著世間塵,輝相分明十八身。
rù yè wú yān dēng gèng hǎo, táng zhōng wéi yǒu zhuǎn jīng rén.
入夜無煙燈更好,堂中唯有轉經人。
“堂中唯有轉經人”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