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得辭籠不擇林”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鳥得辭籠不擇林”全詩
劍鋒缺折難沖斗,桐尾燒焦豈望琴。
感舊兩行年老淚,酬恩一寸歲寒心。
忠州好惡何須問,鳥得辭籠不擇林。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除忠州,寄謝崔相公》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除忠州,寄謝崔相公
提拔出泥知力竭,吹噓生翅見情深。
劍鋒缺折難沖斗,桐尾燒焦豈望琴。
感舊兩行年老淚,酬恩一寸歲寒心。
忠州好惡何須問,鳥得辭籠不擇林。
詩詞的中文譯文:
離開忠州,寄給崔相公
努力提拔出泥巴的人知道力量已竭,吹噓著長出羽翼見證情感深厚。
劍鋒已斷,難以再沖擊敵手,像桐尾被燒焦了,哪還能期待它能奏出美妙的音樂。
感慨自己離去過去的歲月,兩行淚水流下老去的面龐,為了回報謝崔相公的恩情,我愿用一寸歲月寒心。
忠州的好與壞何須再問,就像鳥兒得以脫離籠子而不必再在林中糾結。
詩意:
這首詩是白居易寫給崔相公的一首信札。詩人通過離開忠州的經歷,表達了自己對崔相公的感激之情和對忠州的思念之情。
詩中提到“提拔出泥知力竭”,意思是只有親身經歷過艱難困苦的人,才能理解自己力量的枯竭。他雖然曾為自己的才能而自豪,但現在感到自己無力再戰,無法再有所斬獲。
“吹噓生翅見情深”,表達了詩人對崔相公的感激之情。他把自己的成就歸功于崔相公的扶持和幫助,對崔相公懷有深深的情感。
劍鋒已斷,桐尾燒焦,這些意象都暗示了詩人的無奈與失望。劍是戰斗的象征,劍鋒斷裂代表著力竭,不再能有進一步的沖擊力。桐生焚燒的桐尾則象征著美妙的音樂消失了。這些表達了詩人內心的苦悶和困惑。
最后的兩句“感舊兩行年老淚,酬恩一寸歲寒心。忠州好惡何須問,鳥得辭籠不擇林。”表達了詩人對崔相公的深深感激和對忠州的疑問。盡管離開忠州,但詩人對這個地方仍有深深的依戀,同時,他認為忠州的好與壞并不重要,就像鳥兒得以脫離籠子而無需再糾結選擇。
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詩人對崔相公的敬愛之情和對忠州的留戀之情。詩人以自己獨特的個人體驗和感受,深情地寫下了自己的心聲。
詩中的意象有力地展現了詩人內心的波瀾和矛盾。盡管他感到力竭和失望,但他仍然對崔相公懷有深深的感激,并表達了自己對崔相公的回報之愿。
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簡練。通過描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詩人抒發了對崔相公的敬愛之情和對忠州的懷念之情,同時也表露出自己對人生困境的感慨和對未來的疑慮。這種抒情的手法,讓詩人的內心感受得以真實地表達出來,給人以深深的觸動。
“鳥得辭籠不擇林”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ú zhōng zhōu, jì xiè cuī xiàng gōng
除忠州,寄謝崔相公
tí bá chū ní zhī lì jié, chuī xū shēng chì jiàn qíng shēn.
提拔出泥知力竭,吹噓生翅見情深。
jiàn fēng quē zhé nán chōng dòu,
劍鋒缺折難沖斗,
tóng wěi shāo jiāo qǐ wàng qín.
桐尾燒焦豈望琴。
gǎn jiù liǎng xíng nián lǎo lèi, chóu ēn yī cùn suì hán xīn.
感舊兩行年老淚,酬恩一寸歲寒心。
zhōng zhōu hào wù hé xū wèn, niǎo dé cí lóng bù zé lín.
忠州好惡何須問,鳥得辭籠不擇林。
“鳥得辭籠不擇林”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